一文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学诊断

2021/07/31 471

引言


2020年1月,从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蔓延到全国范围。经过一年多积极的疫情防控措施,我国对于新冠疫情的控制远远优于其他国家,这不仅仅有益于我国对新冠疫情的严格控制政策,更体现出我国医疗卫生的整体实力在对于新冠疫情的预防与治疗中,正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尤其在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中,卫健委第一时间就制定和实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防护指南,这些充分也显示了我们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各部门团结奋战,协调一致,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意志。最近一周变异Delta毒株又一次引发了疫情高峰,在南京发起了一场涉及7省10余市的严重疫情,为了帮助我们临床医生及时快速的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下面我们将解读指南中的影像学诊断。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影像学分析:

(1)DR漏诊率高,病变早期多无异常改变或者表现为支气管炎,肺野局限性斑片状影,病变严重时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多发实变。


(2)HRCT为当前首选筛查和诊断的主要手段,根据病变范围与类型将HRCT表现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及吸收期。常见CT表现如下:单发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GGO,其内肺纹理可见,呈网格状(铺路石征);伴随血管增粗;早期病灶位于肺野外带,以肺野背侧、肺底胸膜下分布为主;随着病情进展,病灶范围增大、呈“反蝶翼”状分布;病灶内密度增高或不均匀,出现实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出现纤维索条;可以同时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叶间胸膜增厚;极少数伴胸腔积液,合并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小片状GGO可完全吸收,较大片状影向纤维化演变。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新冠肺炎影像学分期表现:

早期:病灶多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下肺多见。常为双肺多发病灶,单发少见。病灶密度不均;GGO多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及厚壁支气管穿行,伴有或不伴有局部小叶间隔网格状增厚;实变范围小且局限,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GGO多单独存在,也可与实变同时存在。病灶以不规则形、扇形多见,也可见片状或类圆形病灶,病灶一般不累及整个肺段。无肺部其他疾病者,未见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未见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进展期:病灶分布区域增多,胸膜下分布为主,可累及多个肺叶。部分病变范围融合扩大,密度增高,呈不规则状、楔形或扇形,边界不清,散在多灶性、斑片状甚至是弥漫性,可多灶融合成大片,呈双侧非对称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或胸膜下多灶性肺实变软组织密度影,病灶进展及变化迅速,短期内复查形态变化大,可以合并组织坏死形成小空洞,可见充气支气管征。部分病例均为磨玻璃样病变,通常无胸腔积液,极少数伴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进展期往往病情进展变化快,要积极处理,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转归期:多见于肺炎发病后的 1周左右,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肺实变灶逐渐消失,渗出物被机体吸收或者机化,病变可完全吸收,部分残留索条影。转归期机体的防御功能逐渐增强,肺脏逐渐恢复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体温下降,干咳减少,肺功能改善,影像表现变化一般晚于临床症状改善,部分病例转归期病灶范围增大,或出现新的病变。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重型及危重型: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48 小时病灶范围增加 50%,病变以实变为主,合并 GGO,空气支气管征,多发条索状阴影。部分病例影像表现变化不明显但临床症状呈进展表现,多见于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新冠疫情诊断标准流程:

指南推荐的诊断流程如下图。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第一版)[j].《医学新知》,2020,30(1): 22-34.

[2]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诊断指南(2020年第二版简版)[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2): 16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