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预测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在美国,仍然有10%的新生儿为早产。而根据相关流行病学检查所得数据提示,我国早产的出现率在5% -15%之间,需要保持高度重视。
早产儿群体出现死亡的概率相对较高,即使避免了出生死亡的情况,在远期因此发生相关疾病的例数也接近50%,这种数据已经不容忽视。

图源:摄图网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在顺利分娩的孕妇群体当中,早产孕妇所占比例在5% -18%之间。
自发性早产是指在未足月便进入分娩状态,或者是未足月出现胎膜早破。
治疗性早产是指因为医源性或者是复杂的病理产科因素,要采取手段达到提前终止妊娠的情况。
1.Greasy早产高危评分系统:通过评分判定是否需要对高危孕妇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并尽可能降低低危孕妇受到过多的不必要的临床干预;

图源:文献[2]
2.宫颈机能:以通过检测宫颈形态学的变化及宫颈长度变化来进行判断,进而提高对早产的预防效果;
3. 阴道分泌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一1)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的检测。
4. 此外,还有血浆因子、细胞因子和常量因子的检测。随着检测方法和方案的不断优化,多个预测指标进行共同检测将有助于提高分娩时间及预后情况的准确性。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产科对母婴治疗采取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但是早期找到早产的影响因素以此改善母婴结局非常重要。
1.羊水过多:羊水中的含糖量过高可能会刺激羊膜分泌增加;同时子宫腔被迫过分扩张,宫腔压力增加,引发神经—内分泌反射,促使垂体分泌催产素,进而增加早产发生风险;
2.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可改变孕妇阴道内环境,引发感染,破坏胎膜局部结构,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促使宫颈软化、增强宫缩频率,引发早产;
3.妊娠期糖尿病:会造成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孕妇胎盘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继而引发胎盘血管痉挛或胎盘血流减少,胎儿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及时,引发早产;
4.宫颈管长度≤2.5 cm和fFN(胎儿纤连蛋白)≥50 ng/ml:有研究证实,fFN 水平或宫颈长度对预测自发性早产有一定的价值,若两者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明显提高。
1、目前对感染因素的治疗存在争议,感染因素多引起晚期流产,不建议在孕早期进行筛查 ,抗生素是否应该使用也不明确。2020年共识仅建议对有明确生殖道感染的患者 ,在控制感染后方可受孕 ,但只为经验性推荐 。
2、对宫颈机能不全的监测,建议对无明显子宫颈机能不全的复发性流产(RSA )患者 ,尤其是有多次清宫 、多次宫腔镜检查手术操作者在妊娠期应加强子宫颈机能的动态监测;
3、建议合并甲亢者控制病情后再受孕 ,妊娠期应加强监测 ,可使用丙基硫氧嘧啶(PTU ),孕期较为安全 。
4、在血糖控制理想后3个月方可受孕 ,并于计划妊娠前3个月停用妊娠期禁用的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治疗,孕期严密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