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5大急救常用血管活性药物,超实用!

2021/09/07 931

当一位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抢救时,经验不足的医生看到抢救车上的几种血管活性药物,会陷入到如何用和怎么用的两难中。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掌握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特点和临床禁忌,是帮助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基石。


一、相关受体

血管活性药物需要作用在相应受体上才能起到作用,受体可以分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其中肾上腺素能受体又包括:α受体和β受体,多巴胺受体分为D1和D2两种。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二、5种临床使用药物

1、肾上腺素


类型:强心缩血管药;


常用给药方式:皮下注射;


药理作用:肾上腺素α和β受体兴奋;


适应证: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和心搏骤停的抢救;


禁忌证:洋地黄中毒、高血压、心源性哮喘、出血性休克、糖尿病和器质性心脏病;


配制公式:(公斤体重 * 0.03)mg 配制成 50 ml 液体,紧急时可皮下注射,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皮下注射0.5~1mg。


2、去甲肾上腺素


类型:强心缩血管药;


常用给药方式:注射或喷雾吸入;


药理作用: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对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无作用;


适应证:急性心肌梗死和体外循环等引起的低血压。为急救时补充血溶量的辅助治疗,以使血压回升暂时维持脑与冠状动脉灌注;去甲肾上腺素是所有类型休克伴低血压时的一线用药,包括原因不明休克


禁忌证:交叉过敏反应;


配制公式:(公斤体重 * 0.03)mg 配制成 50 ml 液体


3、异丙肾上腺素


类型:强心缩血管药;


常用给药方式:静滴;


药理作用:兴奋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血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适应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治疗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


禁忌证:心肌梗死、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改善心肌收缩力者、洋地黄引起的心动过缓;


配制公式:(公斤体重 * 0.03)mg 配制成 50 ml 液体


4、多巴胺


类型:强心缩血管药;


常用给药方式:静滴;


药理作用:激动α和β受体以及外周的多巴胺受体;


适应证:适用于心肌梗死、败血症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症;


禁忌证:嗜铬细胞瘤等;


配制公式:(公斤体重 * 3)mg 配制成 50 ml 液体


应用要点:不同剂量多巴胺可激活不同受体,产生不同效应


小剂量[<4 μg/(kg·min)]时,激活多巴胺受体,内脏、肾血管扩张,增加尿量;


中等剂量[5~10 μg/(kg·min)]时,激活心脏β1受体,产生正性肌力和正性节律增加心率、心搏量和心输出量;


大剂量[10~20 μg/(kg·min)]时,α1受体激动占主要地位,收缩血管。


5、多巴酚丁胺


类型:强心扩血管药;


常用给药方式:静滴;


药理作用:对心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对β2及α受体作用相对较小;


适应证: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的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及术后低血压;


禁忌证: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禁用。忌与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配制公式:(公斤体重 * 3)mg 配制成 50 ml 液体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源:摄图网


三、推荐输注方案

①血管活性药需稀释后再输注, 如临床常用稀释方法为:500 ml 5%葡萄糖溶液加入去甲肾上腺素4 mg,500 ml生理盐水加入多巴胺200 mg或肾上腺素3 mg。


②选择18 G或20 G以上的留置针 ;穿刺部位仅限上肢,避免选择测血压的肢体、手背、手腕 等区域,必要时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


③短期内经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是安全的,当输注时间>6 h,应注意外渗的风险。


④每1~2 h巡视1次外周静脉,重视患者主诉,早期发现外渗征兆。


⑤血管活性药物应以低浓度、小剂量、短期应用为原则,临床上推荐使用微量泵输注。

参考文献:

[1] 江莹,黎万汇,陈莹莹,仝贝贝,康晓凤,于艳艳,刘亚平.经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风险管理范围的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7):1105-1110.

[2] Loubani OM,Green 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travasation and local tissue injury from administration of vasopressors through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J Crit Care,2015,30(3):653.e9-17.

[3] Cardenas-Garcia J,Schaub KF,Belchikov YG,et al. Safet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vasoactive medication[J].J Hosp Med,2015,10(9):58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