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 - 牢记「五驾马车」,不让糖尿病成为“甜蜜负担”

2021/11/15 706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可能觉得距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此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多,逐渐趋于年轻化。据2020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到了35.2%[1]。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患病几率非常之高。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被糖尿病「盯」上?如若不幸中招,又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做好健康管理?以下知识请牢牢记住!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哪些因素容易引发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糖尿病并不是唯一致病因素导致的单一疾病,大多都是复合病因,与遗传、环境、体质、饮食偏好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其中,饮食偏好对本病的预防和缓解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定要引起重视。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如何自测有没有被糖尿病「盯」上?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可从日常的症状入手,糖尿病常见且典型的症状总体可概括为:三多一少!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①多饮:因为血糖持续增高,饮水后仍觉得渴,且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会较一般人增多。


②多食:容易产生饥饿感,尤其喜欢肉、脂肪和糖类食物,进食后总有吃不饱的感觉,主食、副食的进食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多。


③多尿:由于血糖浓度升高,水分在体内不能充分利用,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血糖越高,尿量相对也会越多。


④体重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致使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体重会减轻(尤其是肌肉减少)。病情越重,消瘦越明显。


其他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不能大意,比如视觉模糊、气短胸闷、牙周疾病、伤口愈合较慢、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也有部分人群在被确诊之前并没有任何的症状,但有些会有餐前低血糖的情况。


建议:在没有专业医学诊断的情况下,不要慌乱或听信民间传言,应尽早求助专业医生。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有哪些?


临床诊断糖尿病,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和分类大多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标准。无论血糖情况如何,都必须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被确诊患糖尿病了该怎么办?


都知道糖尿病这顶「帽子」,一旦戴上,就很难摘下来了。那么,确诊后该怎么办呢?


目前,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糖尿病公认的五驾马车[2] 。尤其是要重点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的原则。


(1)饮食治疗[3]


作为与膳食营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的科学饮食控制广受关注。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应严格和长期执行。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①合理饮食、平衡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合理用药,平稳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②主食定量(具体摄入多少因人而异),应粗细搭配,可谷物、杂豆类占1/3。


③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和颜色应多样化均衡搭配。


④常吃鱼肉、禽肉,但蛋类和畜肉适量,尤其是要注意限制加工肉类的摄入。


⑤奶类和豆类应当每日进食,零食加餐应合理选择。


⑥清淡饮食,少油少盐;足量饮水(如白开水),限制饮酒。


⑦定时定量,餐次视病情而定,控制进餐速度,尽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⑧注重自我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嘱用药、监测血糖等),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2)药物治疗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有很多,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但不同的降糖药,它的最佳服药时间和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详情点击查看:6种常见降糖药的最佳服药时间整理,你的医嘱开对了吗?


(3)运动治疗


规律运动的目的是减轻体重,有效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运动可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好的控制血糖,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极、爬楼梯、游泳等。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4)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控制效果及药物使用是否合理均需要靠血糖监测来观察,医生也会根据血糖改变来调整合理的治疗方案[1][4]。


目前比较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有[5]:

①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的监测;

②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

③反应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白蛋白(GA);

④反应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附: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5)糖尿病教育


药物控制固然重要,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自我管理行为对于疾病的控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是患者就医治疗护理环节中最常用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包括[5]:

①规范化的血糖测试和记录;

②血糖结果的解读及如何通过糖尿病教育使患者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③告知患者如何参考结果采取行动等。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温馨提醒:在患者健康宣教过程中,往往很多糖尿病患者只关心血糖升高带来的问题,却容易忽视低血糖的危害。这里必须声明的是,日常不仅要科学控糖,更要重视低血糖的发生。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没有不舒服,是不是就不用管?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早期筛查、日常控糖可有效延缓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减少疾病的负担。而一旦出现并发症,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增加经济负担,严重的还可威胁生命安全,比如:

1)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

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变、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所以说,日常维持血糖稳定,不仅可以预防和缓解病情加重,还能节省时间和金钱,提高生活质量。平时一定不能只盯着血糖单项指标,血压、血脂、肾脏功能、体重、运动量等,都需要重视。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科学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一旦发现“警报”,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最新数据 2020年

[2] 胡鹏,郑良芬,陶静 手测量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1,Vol 46,No.8

[3]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年)

[4] 杨大楚.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Vol.29 No.9 Sept.2021

[5]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6] 朱丽,仝雪.健康教育路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行为及情绪的影响.2021,Vol 45,No.9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