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读懂血常规检查单上各项指标,临床必读!

2021/12/03 959

“医生,快来帮我看看这个血常规里有几个上升的箭头,是有什么问题吗?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检验项目,主要是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可能患有的全身性疾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患者的疾病在萌发出早期迹象时就能够被控制住[1]。


通过血常规的检测数据,不仅能够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诊断、治疗疾病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帮助医生及早发现贫血、感染、血液疾病等健康问题的早期迹象[2]。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常规报告单那些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拿到血常规报告单,主要看什么?



血常规报告单上包含了很多检验项目,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疾病的判断尤为重要。可以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更快、更科学的实验数据[3]。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临床医生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的变化解读,也可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参考价值[4]。

虽然说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结果也可以反映出人体许多的健康状况,但各项指标的变化你真的都掌握了吗?血常规解读这项基本功你真的夯实了吗?一起来看看吧!


不同指标的变化,你真的弄懂了吗?[4-6]


01

白细胞计数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如果单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


(1)白细胞正常范围参考值

①成人(4~10)×10^9/L;

②新生儿(15~20)×10^9/L。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2)白细胞数据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增高,多见于:

A.急性感染:

--如感染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可见中性粒细胞有所增高;

--如是中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增高>10×10^9/L;

--如是重度感染,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达20.0×10^9/L 以上。


B.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0×10^9/L以上;


C.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D.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


E.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增高,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


②白细胞减少,多见于:

A.某些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可低至2×10^9/L以下;

B.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

C.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也可导致致白细胞减少;

D.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E.脾功能亢进: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3)中性粒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 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②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嗜酸粒细胞

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 等。


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素或促肾上腺皮质素后。


(5)淋巴细胞

①淋巴细胞增多,多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免疫排斥反应及传染病恢复期等。


②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放射病等。


(6)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单核细胞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7)嗜碱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后、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症、中毒(药物或金属)、大面积烧伤等。


02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贫血的程度。

(1)正常值参考范围: 

①男性:120~160g/L;

②女性:110~150g/L;

③新生儿:170~200g/L。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2)血红蛋白数据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血红蛋白增多:

--生理性增多:如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

--病理性增多: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癌、肝细胞癌等。


②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如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老年人也可减少;

--病理性减少:如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等。


03

红细胞计数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①男性为(4.0~5.5)×10^12/L;

②女性为 (3.5~5.0)×10^12/L、

③新生儿为(6.0~ 7.0)×10^12/L。


(2)红细胞计数数据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红细胞计数增高,多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 伤、大量出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②红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04

血小板计数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正常值参考范围:(100~300)×10^9/L

①男性:(108~273)×10^9/L;

②女性:(148~257)×10^9/L;

③平均值:190×10^9/L。


(2)血小板计数数据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计数增多,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②血小板计数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05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1)正常值参考范围:

①成人:0.5%~1.5%,绝对值(24~84)×10^9/L;

②新生儿:2.0%~6.0%,绝对值(144~336)×10^9/L。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2)网织红细胞计数数据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多见于: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在50%以上,绝对值常超过100×10^9/L)、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


②网织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时。


06

红细胞比积


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


有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1)正常值参考范围:

①男:0.4~0.5(40~50vol%);

②女:0.37~0.48(37~48vol%);

③新生儿:0.49~0.60(49~60vol%)


(2)红细胞比积数据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红细胞比积增多,多见于: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红细胞比积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由于种类不同,减少程度不一。


注:血常规检查报告单项目较多,在此仅对其中几项做了详细描述!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报告单中的项目比较多,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需综合判断各项数据,准确解读和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艳梅,如何解读医学检验单之血常规,保健文汇,2019.12.08

[2]罗萍,颜雪莹,王婷等.急性发热患儿血液常规检验指标的临床诊断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 (15) : 3548-3550.

[3]徐伟伟,田鹏辉,健康体检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临床医学1003-3548.2020.03.019

[4]宁平,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6).

[5]严晓莺,60岁以上人群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6]谢晓恬,儿科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与解读,临床儿科杂,1000-3606.2013.04.029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