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何时需停药?
血脂异常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好、心血管获益明确,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
不同作用强度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剂量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绝大多数患者对他汀的耐受性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与他汀相关的症状。那么,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何时需停药?一起来查漏补缺吧!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发生率约0.5%~3.0%,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 3 个月内,呈剂量依赖性。
建议他汀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则可调整为6~12个月复查1次。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或合并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应减量或停药。但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建议重新启用小剂量他汀,必要时可与保肝药合用。
轻度的肝酶升高<正常值上限3倍并不是治疗的禁忌证,患者可在原剂量或减量的基础上继续服用他汀,部分患者升高的ALT可能会自行下降。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他汀应用的禁忌证。
他汀类药物与抗肝炎病毒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应选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 代谢的他汀类药物。
图片来源:摄图网
①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增高;②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血肌酐升高,常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出现肌炎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罕见,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小的他汀可能降低肌病风险。
出现他汀相关的肌肉不耐受者可减少他汀剂量,或换用其他种类他汀,或停药单用依折麦布。对于ASCVD极高危患者可选择极小剂量长效他汀(瑞舒伐他汀2.5mg/d或阿托伐他汀5mg/d)隔日或每周3次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的方法。
长期服用他汀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发生率约9%~12%,属他汀类效应。
他汀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危险,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有他汀治疗适应证者都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特别是合并ASCVD患者。
图片来源:摄图网
慢性肾脏疾病不是使用他汀的禁忌症。相关数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无明显的肾毒性,不会导致CKD,来自SHARP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会导致CKD 患者肾功能恶化。
但由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应认真评估肾功能(如血肌酐、eGFR),关注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血脂异常合并慢性肾脏疾病药物选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他汀治疗可引起认知功能异常,但多为一过性,发生概率不高,无明确因果关系。
他汀类药物还可引起头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计划妊娠妇女不建议使用他汀。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 )[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10):937-953.
[2]中华医学会. 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 中华全科与医师杂志, 2021, 20(1):29-33.
[3]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组[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11):105-112.
[4]中华医学会.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8(5):417-421.
[5]陈红. 致他汀类药物停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处置[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 20(15):1413-1414.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