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这些保命措施要牢记!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图源:摄图网
医护人员在对艾滋病(HIV)病人进行操作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自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职业暴露。今天一起来了解关于HIV职业暴露的这些事!
医护人员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感染,主要的是破损皮肤接触了含有HIV 病毒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或者被含有HIV 感染血液的针刺伤,或是其他利器刺伤。
HIV 感染源可来自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均可成为医护人员的感染源。其中,感染性最强的是临床上暂时无症状的病人,而血清抗体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1]。
特征: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主要包括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1)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3)废弃的被服;
(4)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图源:摄图网
1、静脉采血时危及医务人员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物理性职业伤害(以锐器伤为主)
(2)生物性职业伤害(以血液体液黏膜暴露为主要途径)
2、职业性有害因素
(1)血源性病原体
(2)空气飞沫
(3)传播病原体
3、主要高风险环节
(1)单独给神志模糊或其他原因不配合护理操作的患者采血,因患者躁动、突然移动身体等而导致针刺伤发生;
(2)采血过程中更换采血管;
(3)采血过程中静脉穿刺针脱出;
(4)采血空间狭隘,操作过程中被他人触碰;
(5)采血结束拔针后管塞端穿刺针回弹;
(6)采血操作结束后集中二次清理垃圾;
(7)操作者面部防护不严、患者咳嗽严重、痰液/唾液喷溅;
(8)双手回套针帽。
1、静脉采血时危及患者/献血者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局部血肿或血栓;
(2)局部神经损伤;
(3)穿刺局部感染;
(4)标本溶血;
(5)标签错误;
(6)标本污染等。
2、高风险环节
(1)未查对或无效查对患者身份信息;
(2)未根据血样采集目的正确选择采血管;
(3)消毒方式错误或未消毒穿刺部位;
(4)进针前用手指触摸穿刺部位;
(5)血样采集顺序错误;
(6)反复穿刺,穿刺时用力过猛;
(7)采血结束局部压迫止血;
(8)方法错误/压迫时间不够;
(1)污染采血针暴露于环境中,如掉落地面、丢弃在非耐刺容器或非密闭容器中;
(2)采血管放置不稳掉落地面,碎片伤及他人,尤其是医院保洁等工勤人员;
(3)血标本(采血管为非密闭式)从采血管溢出/倾倒后污染地面、环境等;
(4)重复使用锐器盒;
(5)锐器盒盛装过满。
(1)低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低、暴露源接受ART并有持续病毒学成功;
(2)高传染性:病毒载量高、AIDS晚期、未接受ART或不规律服药者;
(3)暴露源情况不明:暴露源所处的病程阶段不明、暴露源是否为HIV感染,以及污染的器械或物品所带的病毒载量不明。
在对HIV病人进行医疗操作时配戴防护口罩、防护镜、戴双层手套、穿防护隔离衣、加套鞋套。如发现以上防护用具沾染上病人的血液立即更换。出隔离病房后更换防护用品。防止将可能沾有HIV 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的用品带至其他区域,造成医源性污染。
图源:摄图网
对HIV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等进行特殊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均需行特殊消毒后统一标记,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非一次性器械如弯盘、穿刺针等,均需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后再送高压灭菌。隔离病房中的物品、墙面、地板等均定期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液需要现配现用。避免多人进出隔离病房。
完整皮肤暴露后立即使用肥皂水及大量流动水进行冲洗,粘膜暴露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出现针刺伤,应从近端向远端用力挤压伤口,使血液排出,使用碘伏冲洗伤口,并反复消毒[3]。并立即上报院感科,进行暴露评级,遵循意见是否需要给予预防性用药,做好登记,于暴露后做好血液检测。分别于暴露后的第4、8、12 周及6 个月后检测血液,检测血清HIV。
图源:参考文献【3】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