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表掌握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对照看看你还记得几种!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进入体内的大部分药物都经由肝脏代谢,因此肝脏也成为最容易损伤的靶器官。
来源:摄图网
近些年来,我国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据研究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西方国家[1]。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新型药物不断上市,临床用药种类逐渐增多,联合用药的比例增加,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DIL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也越来越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药物性肝损伤那些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传统中药、天然药、生物制剂、保健品、替代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引起的肝损伤[3]。
多数表现为血清转氨酶等肝脏生化指标升高,可引起各种急、慢性肝病,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是目前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4]。
来源:摄图网
临床可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品很多,即使是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应用中诱发的肝损伤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二)如何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虽然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目前国内外虽有多种诊断标准,加上DILI普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物、影像和病理形态学特征,且多数起病隐匿,因此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5]。
患者起病隐匿,大多数仅有肝脏酶学指标改变而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易疲劳、右上腹疼痛、黄疸、白陶土样便或尿色加深等表现,胆汁淤积者可能伴有瘙痒,严重者可发展为肝衰竭或肝性脑病[6]。
来源:摄图网
目前,DILI的诊断仍属于排他性诊断,需要根据临床病史和表现、合理选择血液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甚至是基因检测等排除肝损害的其他可能原因[3]。(注: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反复询问病史,以获得完整的药物摄入史。)

(三)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哪些类型?
DILI的临床分型方式相对较多,可根据发病机制、病程和受损靶细胞类型进行分型,准确分型对于DILI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7]。
①依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多与药物剂量有关,个体差异不明显,潜伏期短、可预测)、特异质型(与药物剂量无明显相关性,个体差异性明显,更常见,不可预测)
②依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通常无特异性)、慢性(DILI出现6个月后,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及胆红素仍未恢复正常,或仍存在门静脉高压和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和病理组织学改变)。
③依据受损靶细胞,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ALT≥3ULN,R≥5)、胆汁淤积型(ALP≥2ULN,R≤2)、混合型(ALT≥3ULN;ALP≥2ULN,2<R<5)和肝血管损伤型(靶细胞为肝窦、肝小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门静脉等的内皮细胞)。

(四)常见的易引发肝损伤的药物有哪些?
临床上,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目前明确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超过1100种,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医学安全问题。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部分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容易引发肝损伤的药物[8-12],一起来学习吧!
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除了以上表格内的药物外,另外一些药物也可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比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氯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及抗癫痫、抗真菌感染、抗精神病等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评估、合理分析,并且对患者做好相关检测,以便于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守护患者健康。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