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升高就是细菌感染?别再犯这种错误了!
编者按:白细胞升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吗?
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说每天都能看到患者拿着抽血检查单来寻求解答,询问各项指标异常代表的意义。其中,白细胞升高就是日常常被询问的指标异常之一。
来源:摄图网
白细胞升高看似是很简单的问题,但也让很多临床医生头疼。白细胞升高就是细菌感染吗?如何正确解读不同患者的白细胞升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白细胞升高那些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白细胞,你需要知道
目前临床诊断感染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血常规指标,其中白细胞(WBC)水平变化可提示全身感染[1]。白细胞数和质的变化是反映机体侵袭、损伤、防御或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疾病诊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临床初步鉴定感染与否,主要是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例来判定。但影响因素较多、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2]。
白细胞计数,主要指的是计算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3]。
其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的细胞组份,淋巴细胞属于适应性免疫。
来源:摄图网
在临床众多引起白细胞升高的情况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及应激因素包含:①白血病;②细菌感染;③病毒感染;④较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⑤中毒;⑥恶性肿瘤等。
但白细胞升高并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如傍晚、餐后、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时,白皙白也会偏高;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饮酒等情况下,也可导致白细胞升高。
另外,一些理化因素刺激、血液肿瘤、不明原因等因素的刺激影响也可引起白细胞的升高。有研究表明: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疾病中,白细胞也可有不同程度升高[4]。
临床工作中,这些情况要重视[3-7]
血常规检查作为反映人体免疫功能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初步判断各个细胞组份的数量有无明显异常,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一定要懂得各细胞组份数值变化的意义,在判读时多注意其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的变化,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辨别,以便于更全面的诊断疾病,减少误判误治。
来源:摄图网
(1)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激活补体的功能。中性粒细胞相对计数增高、绝对计数增多,一般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临床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 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和手术后等。
(2)嗜酸粒细胞
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受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调节,吞噬免疫复合物和异体蛋白。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常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传染病恢复期等。
(3)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升高,临床上较多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免疫排斥反应及传染病恢复期等。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升高,临床上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5)嗜碱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升高,临床上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后、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症、中毒(药物或金属)、大面积烧伤等。
注: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对医生来说,不仅要记住常规的参考值范围,在解读报告单时,更要多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仅以化验报告单上的成人参考值为依据,婴儿期的ANC判断尤需谨慎;
②各种白细胞分类解读,应重点关注绝对计数,而不能仅以百分率高低作为依据;
③需要综合判断各项数据,准确解读和分析其临床意义, 应避免误导临床诊治或对患儿家长作不恰当的解释,导致误诊和 (或)误解。
临床上,一定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断定疾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指标和辅助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判断、治疗患者的疾病。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
Hello,艾瑞巴蒂(手动问好)
这是小宝的医学临床实用知识推送
小宝很高兴与大家见面了
现在微信出现了新的功能
不按照时间排序发布文章了
为了让我们在每个工作日
晚上18:10能够见面
不错过每一个医学知识与热讯
我想邀请您将“医会宝”设置为
“星标”☆,或者常常点“在看”☆
您的每一次阅读
在未来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