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便秘、腹部不适找不到原因?警惕是这些疾病在「作怪」!
肠道动力障碍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原因导致肠道失去协调肌肉活动能力的各种疾病。肠道动力障碍可分为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动力障碍[1-2]。今天一起了解肠道动力障碍的知识吧!
(一)上消化道运动障碍[1]
(1)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蠕动丧失,下食管括约肌无法放松。
(2)胃食道反流病:胃内容物从胃部反流到食道,引起症状或导致黏膜损伤。
(3)胃轻瘫:胃排空延迟,无机械性梗阻迹象,导致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过早饱腹和腹痛。
(4)胆道运动障碍:胆囊运动障碍,在没有胆囊、淤泥或微石症的情况下导致腹痛。
(二)下消化道运动障碍[2]
(1)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便秘为主和混合型):慢性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无器质性原因或症状。
(2)结肠惰性:大便通过结肠延迟,排便过程没有异常,导致便秘。
(3)肠假性梗阻:没有解剖学梗阻或急性严重结肠扩张。
图源:摄图网
(4)盆底协同失调: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或两者的松弛受损导致的功能性阻塞,导致肛门直肠角减小并导致排便困难。
(5)先天性巨结肠症:也称为先天性神经节巨结肠,其中缺少神经节细胞的结肠远端未能松弛,导致功能性阻塞。
(6)大便失禁:大便不自觉漏出。
(三)上肠道蠕动障碍表现[3]
(1)腹胀。
(2)剧烈的腹部绞痛。
(3)胃食管反流病。
(4)顽固性或反复性恶心或呕吐。
(四)下肠道运动障碍表现[4]
(1)反复梗阻。
(2)剧烈的腹部绞痛。
(3)严重便秘。
(4)腹泻。
(5)大便失禁。
(五)与可变功能障碍-症状相关[5]
(1)延迟结肠转运:慢转运便秘(如肠神经病、肠肌病、帕金森病、内分泌失调、脊髓损伤)。
(2)帕金森病患者的胃动力受损,尤其是有运动并发症的患者(42%),部分原因可能是左旋多巴对胃多巴胺能受体的影响[8]。
(3)在脊柱裂和脊髓损伤患者中,肠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改变以及肠间神经丛神经元丢失和神经纤维密度降低可能在肠道运动中起主要作用。
(4)扩张的结肠(弥漫性或节段性) - Ogilvie综合征,巨结肠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缺失:先天性巨结肠。
图源:摄图网
(5)肛管压力异常低的大便失禁(如糖尿病、脊柱损伤)
(六)与行为障碍相关[6]
(1)盆底松弛受损,直肠乙状结肠储存时间延长,出口延迟,肛门痉挛。
(2)避免排便、功能性粪便潴留(例如,盆底训练不佳、饮食不良、害怕疼痛、习得性抑制)。
(七)导致疾病与相关病因[7]
(1)贲门失弛缓症
a.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
b.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克氏锥虫感染;
c.医源性的(即形成胃底折叠术或胃束带术的手术错误);
d.浸润下食管括约肌的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假性贲门失弛缓症,例如胃食管交界处或胃贲门部肿瘤和淀粉样变性。
(2)胃食管反流病
a.下食管松弛;
b.下食管括约肌无力;
c.胃排空延迟;
d.胃酸产生增加;
e.食管裂孔疝;
f.肥胖。
(3)胃轻瘫
a.特发性;
b.糖尿病;
c.术后;
d.病毒感染;
e.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胃轻瘫;
f.副肿瘤综合征;
g.帕金森病;
h.淀粉样变性;
i.硬皮病。
(4)过敏性肠综合征
a.可能与受累者肠壁肌肉和神经的不成熟有关。
(5)结肠惯性
a.结肠惯性的病因是肠神经丛功能障碍。
(6)盆底协同失调
a.盆底协同失调和盆底功能障碍是由肛门外括约肌松弛受损、耻骨直肠肌松弛受损或大便通过结肠的推进减少引起的。
(7)巨结肠病
a.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结肠的一部分(最常见的是直肠乙状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
(8)大便失禁
a.衰老、痴呆、中风、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分娩时直肠撕裂、糖尿病、手术并发症和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可导致大便失禁。
b.偶尔,摄入某些食物后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
(9)便秘
a.便秘通常有多种原因,无论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
b.膳食纤维含量低,动物脂肪和精制糖含量高。
(10)怀孕
a.与生活方式改变(如旅行、新工作或离婚)相关的心理便秘,患者忽视排便的冲动。
(11)甲状腺功能减退
a.电解质不平衡,尤其是涉及Ca+或 K+时,肿瘤在内部或外部对肠道产生机械压迫。
(12)神经系统损伤
a.铅、汞、磷或砷中毒、便秘也可能继发于皲裂(肛裂)和痔疮。
(八)治疗[8]
用于治疗肠道动力障碍的药物包括拟副交感神经药、促动力药、阿片拮抗剂、止泻药和抗生素。在治疗这些疾病中最有用的药物是新斯的明、苯乙胆碱、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和洛哌丁胺。
(九)饮食和活动[9]
(1)正确的纤维摄入量对便秘或粪便渗漏的患者很有用。便秘患者的饮食中必须富含纤维和水;应避免可发酵的食物。患者可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或高乳糖食物,避免产生残留物和产气的食物。
图源:摄图网
(2)患者可以根据需要接受液体制剂、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B12、铁、钙、叶酸、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K、微量元素)的补充符合要求。
(3)对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或便秘患者的症状进行适当的活动是有用的。

END
参考文献:
[1]Wouters MM, Vicario M, Santos J. The role of mast cells in functional GI disorders. Gut. 2016 Jan. 65(1):155-68.
[2]Bestetti A, Capozza A, Lacerenza M, Manfredi L, Mancini 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in advanced Parkinson disease: correlation with therapeutic doses. Clin Nucl Med. 2017 Feb. 42(2):83-7.
[3]den Braber-Ymker M, Lammens M, van Putten MJ, Nagtegaal ID.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and the musculature of the colon are altered in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and spinal cord injury. Virchows Arch. 2017 Feb. 470(2):175-84.
[4]Li B, Wang JR, Ma YL. Bowel sounds and monitoring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lin Nurse Spec. 2012 Jan. 26(1):29-34.
[5]ACR–ACNM–SNMMI–SPR 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performance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epatic, and splenic scintigraphy. Resolution 16. Rev 2020.
[6]Alyami J, Spiller RC, Marciani 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evalua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5 Dec. 27(12):1687-92.
[7]Malagelada C, Nieto A, Mendez S, et al. Effect of prucalopride on intestinal gas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constipatio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Aug. 32(8):1457-62.
[8]Bassotti G, Gambaccini D, Bellini M. Prucalopride succin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an update.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10(3):291-300.
[9]Keller J, Bassotti G, Clarke J, et al, for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for 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nd Function.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May. 15 (5):291-308.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