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如何保护好家中一老一小?重点做好这6件事!

2023/01/20 714

春节假期就要到了,如何保护家中的老人、孩子,放心过年?春节期间聚餐多,如何注意合理膳食?“阳康”后如何营养搭配?要点都给你总结好啦,快收藏吧!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春节假期,如何保护一老一小?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家有儿童请注意:


1.远行:


建议尽量不要给孩子安排长途远行,如果孩子生病就不要带他出行。出行前建议准备好口罩、免洗的手消或消毒湿巾,尽量不去人员流动过于聚集的地方,因为这样会增加孩子感染机会。


2.公共交通:


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建议途中做好家长个人和孩子的防护,包括规范佩戴口罩,3岁以下的孩子不常规推荐佩戴口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做好防护,要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孩子到处乱摸,尤其要杜绝摸了其他东西后再摸眼、口、鼻的行为。要尽量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咳嗽、打喷嚏的卫生礼仪。


3.外出聚餐:

春节期间,建议尽量少带或不带低龄儿童参加聚餐、聚会,如果外出聚餐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合格的饭店。要保证孩子的饮食合理和食品安全,动物性的食品应该烧熟、煮透。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家有老人请注意:


1.外出:


走亲访友,量力而行。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封闭场所。如需外出,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外部环境物体,勤洗手。但不是完全闭门不出,老年朋友退休后在家中是有社交需求的,长期闭门不出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2.家人探望:


外地子女尽量在完全“阳康”后再返家,避免将病毒带给老人。家人若接触社会面较多,适当减少探视老人次数。


3.注意防护:



①留意症状:呼吸困难、嗜睡、咳嗽不止、基础疾病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

②准备物资:准备好口罩、体温计、退热药、消毒用品、抗原试纸、血氧仪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③慢病管理:规律用药,不要因为害怕去医院而停药,可以让家人取药。

④规律作息:心情放松、不要紧张,保证睡眠、充分休息,饮食规律、多饮水,尽可能避免吸烟饮酒,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

⑤注意通风:在开窗的过程中,注意体感温差变化,建议有条件时,可将老年人转移至另外一个房间,待通风结束,室内温度恢复后再返回该房间。


春节期间聚餐多,如何注意合理膳食?


春节期间,饮食应特别注意以下4点:


1.避免暴饮暴食


应遵循“食不过饱”的原则,最好每餐七分饱。对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和儿童等尤应注意。


2.保持规律进餐


尽量维持和日常一样的进食节律和时间,不宜过于随性地进餐,尽量每日三餐或少量多餐的原则。


3.尽量做到少饮酒、不饮酒


尤其不能饮用高度烈性酒。如果饮酒,可以选用低度的果酒。应特别注意,孕产妇、儿童不能饮酒。老年人以及患有肥胖症,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等控制不理想的慢性疾病患者,尽量不饮酒。


4.避免过于刺激的食物或者烹调方法


饮食尽量保持清淡,避免进食过多的油腻、高盐、刺激性食物,如油炸油煎食品、腌制熏制食物、过于辛辣刺激等。


此外,建议年轻人多回家陪父母一起吃饭,一家人一起就餐,享受家庭的温馨和温暖,营造和睦愉悦的家庭进餐气氛,这都有利于营养改善和健康提升。


刚刚“阳康”如何营养搭配?有哪些需要注意?


“阳康”之后,应继续实施营养管理,目的有三:一是改善营养状况,加速康复;二是降低复发(再感染)风险;三是改善生活质量。


对可正常进食者,“阳康”后应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基本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食物多样化(每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安排每日三餐或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规律进食。


二是食物应细软,易于咀嚼、吞咽和消化,必要时可用搅拌机制备匀浆膳。避免油炸、肥腻、甜食及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调味品。


三是给予适宜的能量,保持适量的身体活动;避免体重出现过快和过大的波动。


四是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优选富含蛋白质而且脂肪相对低的动物性食物,如清蒸鱼虾、去皮的鸡肉鸭肉、里脊肉、脱脂奶类、豆腐等。必要时,可辅助服用蛋白质补充剂。尽量避免肥肉、烟熏和腌制等加工肉、动物油等摄入。


五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争取做到每餐有蔬菜,每日有水果。蔬菜多选择深色蔬菜;水果避免用果汁饮料代替鲜果或者鲜榨果汁。


六是保证足量饮水,每日饮水量为1500~2000ml,少量、多次、规律性饮水。白开水、矿泉水、淡茶水等均可。


应特别指出的是,“阳康”过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尚需一定时间(具体因人而异),过多过量的补充,不仅难以实现营养补充的目标,相反会导致胃肠不耐受的风险增加。一定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即由少到多地稳步推进,并注意观察进食不同食物后的胃肠道反应。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

声明:本文内容由医会宝编辑部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