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常见原因:这5种一定要知道!

2023/01/28 527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国内外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出生缺陷的风险标志物,哪些原因可导致体内Hcy浓度升高?一起来看看吧!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一、Hcy的代谢途径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同型半胱氨酸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通过甲基化及转硫化两条途径转化代谢,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受参与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的各种酶及辅因子(如钴胺素、维生素B6、叶酸)影响。


各种原因导致体内Hcy浓度不断升高, 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简称高血同), 将使机体的甲基化和抗氧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到人体的各个器官。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二、高血同常见病因及分类


Hcy代谢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导致HHcy,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大类。


1)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酶缺陷和辅酶缺陷两大类,酶缺陷以胱硫醚β-合成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蛋氨酸腺苷转移酶缺陷最为常见,辅酶缺陷以钴胺素和叶酸代谢障碍最为常见。


Hcy代谢受多个基因的影响,特别是CBS、MS、CBL、MTHFR基因缺陷会造成严重的遗传代谢疾病。


MTHFR基因TT型对叶酸的转运效率仅为30%,该基因型人群具有更高的血同水平。


2)非遗传性因素


多种非遗传性疾病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例如营养不良、素食、偏食、衰老、嗜烟、长期饮酒、慢性胃肠疾病、肝胆疾病、肾病、恶性肿瘤、药物(甲氨蝶呤、避孕药等),引起获得性叶酸、钴胺素、维生素B6或甜菜碱缺乏等。


①营养因素及生活方式:


因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的消耗过多或者这些营养素摄入过少,都可引起血同的升高。


②年龄和性别:


Morris MS等发现,随年龄的增长,血同水平逐渐升高。另外,受雌激素的影响,男性血同水平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高于绝经前。


③疾病与药物:


Thomas G等发现,肾功能障碍和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贫血、严重硬皮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病以 及应用氨甲蝶呤、一氧化氮、抗癫痫药、利尿药、烟酸等药物可使血同水平升高。


④其他


缺乏锻炼、大量饮用咖啡及某些精神因素等也是Hcy水平升高的因素。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三、常用治疗方式


需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均衡饮食,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或甜菜碱,改善营养代谢状况。


①叶酸:


每日补充0.8mg叶酸是降低血同的最佳剂量。然而仅依靠单一补充叶酸,仍然有约50%的患者无法达标。针对MTHFR突变者,可以同时增补5-甲基四氢叶酸,降低血同的效果更好。


临床中需要注意大剂量的叶酸(1mg/d以上)可能会掩盖维生素B12的缺乏,引起锌的缺乏。


②维生素B12


负责将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转移给Hcy,单独补充维生素B12降低血同的效果没有叶酸明显。但在缺乏维生素B12或其基因有缺陷时,可以加大剂量或补充甲基钴胺素。


③维生素B6


不仅是Hcy转硫途径的重要辅酶,也是生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的重要辅酶。转硫途径对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单独使用维生素B6降低血同的效果不明显,与叶酸、维生素B12联合,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④天然甜菜碱:


甜菜碱可由胆碱生成,不仅安全,而且能够明显降低血同,还能防止机体水分流失、保持细胞活力,促进身体健康。


⑤胆碱:


少部分胆碱在肝脏和肾脏中可以不可逆的转化为甜菜碱,成为不稳定的甲基来源。


⑥联合补充:


叶酸、甜菜碱和转硫途径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关系,尤其在低叶酸状态下关系更为明显。复合营养补充剂能够同时提供甲基供体、甲基载体和转硫辅酶的供给,有利于纠正甲基化和转硫化的异常。


⑦精准补充:


临床中可以根据MTHFR、MTRR基因的多态性结合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胆碱、甜菜碱等营养素水平制订个性化的精准补充方案。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END

参考文献:

[1]孔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0,7(03):283-288.

[2]李东晓,张尧,张宏武,王琳,王晓建,杨艳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06):1-4.

[3]董燕燕,陈光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危害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09):1205-1208.

[4]那开宪.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治中的一些误区[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02):18-22.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