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P 与 NT‑proBNP哪个更“好用”?一文掌握两者区别及8大临床应用!

2023/10/10 902

B型利钠肽(BN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属于利钠肽(NPs)家族成员,与心脏内分泌具有强相关性。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BNP与 NT‑proBNP是目前在心衰诊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标志物。不仅有助于急、慢性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还可发现早期心衰患者、筛查心衰高危人群。

因此,了解这两项指标的特性、其检测水平高低代表的临床意义,对疾病的发展、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BNP" VS "NT‑proBNP" 



BNP 与 NT‑proBNP 的主要生理功能为抑制 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SNS(交感神经系统);利钠、利尿、舒张血管、抗纤维化、抗心肌重构等。
一、BNP与 NT‑proBNP 的异同点

两者在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相当,均是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

但也存在些许差异,临床检测过程中需多加注意:
1. 半衰期:BNP在体内的半衰期仅有20min;而NT‑proBNP 可长达90min。
2. 检测上限:BNP推荐至少达到5000ng/L;而NT‑proBNP推荐至少达到30000ng/L。
超出检测上限的样本,实验室应根据稀释验证试验为临床报告具体浓度值。由于低水平BNP/NT‑proBN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故 BNP/NT‑proBNP检测下限推荐至少达到 5ng/L。
3. 样本类型:BNP检测只能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浆;而NT‑proBNP检测可选择血浆或血清。
BNP只能使用塑料采血管,非硅化的玻璃采血管可激活血中蛋白酶导致  BNP快速降解;而 NT‑proBNP对采血管无严格要求,玻璃或塑料采血管均可。
4. 样本送检:BNP需采血后尽快送检,尽快检查;而NT‑proBNP 在体外的稳定性优于BNP,血清或血浆样本室温至少可稳定7d,且冻存样本可反复冻融 5次,常规送检即可。
BNP/NT‑proBNP 应在采血后 4h内完成送检及检测。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

  • 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BNP/NT‑proBNP 检测方法;
  • BNP 和NT‑proBNP不呈完全平行关系,检测结果不能互相转换;
  • 不同检测平台间的 BNP/NT‑proBNP结果不能互相比较,应在同一检测平台进行 BNP/NT‑proBNP 连续监测;
  • 检验工作者应了解BNP/NT‑proBNP检测方法的抗体靶表位与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和校准品溯源等。
二、影响 BNP/NT‑proBNP 水平的因素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因此,临床解读 BNP/NT‑proBNP 检测结果时应始终考虑年龄、肾功能和BMI等影响因素。另外 BNP和 NT‑proBNP均可用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预后评估,且预测价值相当。

BNP/NT‑proBNP的临床应用



01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F)是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

最新的心衰分期可分为A期(心衰风险期)、B期(心衰前期)、C期(心衰期)和 D期(心衰晚期)。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 2~3 个月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高达 15%和30%,通常将出院后这一早期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称为心衰易损期。

因此,对于新出院的心衰患者应适当增加 BNP/NT‑proBNP 随访监测频率,每 2~4周1次,待病情稳定后改为每 2~3个月1次。

02


 肺栓塞

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BNP/NT‑proBNP水平能够有效反映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严重程度,具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

BNP/NT‑proBNP 可作为肺栓塞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NT‑proBNP<500 probnp="">600 ng/L患者发生早期不良预后的风险较高

03


 肺动脉高压

在众多生物学标记物中,目前仅推荐 BNP/NT‑proBNP作为肺动脉高压的预后评估指标。

2022年ESC/ ERS肺动脉高诊断和治疗指南均强调:BNP/NT‑proBNP仍是肺动脉高压临床实践中常规使用的唯一生物标志物。

《B型利钠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BNP/NT‑proBNP是肺动脉高压风险分层的唯一生物标志物。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 对于诊断时的风险分层,使用多参数三层模型:

①低风险(BNP<50ng/L或 NT‑proBNP<300ng/L) ;

②中风险(BNP 50~800ng/L 或 NT‑proBNP 300~1100ng/L);

③高风险(BNP>800ng/L 或 NT‑proBNP>1100ng/L)。 

  • 对于随访期间的风险分层,使用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和 BNP/NT‑proBNP 的四层风险分层模型:
①低风险(BNP<50 ng/L 或 NT‑proBNP<300ng/L);
②中‑低风险(BNP 200~199ng/L 或NT‑proBNP 300~649ng/L);
③中-高风险(BNP 200~800ng/L 或 NT‑proBNP 650~1100ng/L);
④高风险(BNP>800ng/L或NT‑proBNP>1100ng/L)。

04


 冠心病

2020年 ESC发布的关于 NSTE‑ACS诊治指南中推荐将 BNP/NT‑proBNP 作为 NSTE‑ACS危险分层指标。

在急性 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BNP/NT‑proBNP被证实能够在预后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价值,在传统预后评估模型中加入 BNP/NT‑proBNP能改善其预测能力。

在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BNP浓度在检测16年后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B型利钠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BNP/NT‑proBNP 可作为冠心病(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

05


 慢性肾脏病

BNP/NT‑proBNP 基线水平可用于评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疾病进展。
另外,研究发现 BNP/NT‑proBNP 水平与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具有独立相关性 。

06


 脑血管疾病

BNP/NT‑proBNP 可用于脑血管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NT‑proBNP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已得到证实;BNP/NT‑proBNP在心源性卒中患者早期识别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AF‑SCREEN国际合作组织在2019年卒中后房颤筛查共识中指出:BNP>100ng/L或 NT‑proBNP>400ng/L 的卒中患者为心源性卒中高风险患者,需进行进一步的房颤筛查。
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研究证实 NT‑proBNP与患者死亡率、功能恢复不良、心血管事件存在正相关,但尚未形成广泛共识,临床意义尚有限。

07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脏毒性是肿瘤心脏病学关注重点。多项研究表明,化疗后 NT‑proBNP水平能够预测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

化疗前 NT‑proBNP水平同蒽环类药物相关的心脏病并发症呈独立相关。在酪氨酸受体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治疗中,也有类似报道。

2020 年ESC相关共识指出:肿瘤患者在接受心脏毒性抗癌药物(蒽环类、HER2 靶向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多发性骨髓瘤蛋白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RAF+MEK 抑制剂联合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前,应检测 BNP/NT‑proBNP 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在治疗中和治疗后检测 BNP/NT‑proBNP用于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08


 非心脏手术术前风险分层

《B型利钠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65 岁患者或 45~64 岁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应检测 BNP/NT‑proBNP 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此外,BNP/NT‑proBNP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END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 B型利钠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35): 2738-2754. DOI: 10.3760/cma. j.cn112137-20220714-01553.

[2]《基层医院心力衰竭临床诊疗中B型利钠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专家组, 基层医院心力衰竭临床诊疗中B型利钠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年3月第16卷第3期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