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危害很多人都低估了,这6点一定要知道!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增加脑卒中风险,而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痴呆、死亡等事件的发生风险。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房颤发病机制复杂,多方面因素均可增加房颤易感性,促进房颤的发生、维持:
包括年龄增加、原发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以及非心血管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超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遗传等。
此外,严重疾病状态(如重症感染)及外科手术均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房颤的高危人群包括高龄、心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或结构性心脏病、接受过心脏手术、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和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1.脑卒中与血栓栓塞
房颤并发左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房颤增加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其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可致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
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风险、出血风险均增加。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急性肾损伤、出血、感染及重度残疾的发生率也较高。
2.心衰
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两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衰发生率分别为33%、44%和56%。
3.心肌梗死
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但与年龄相关性较小。其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为0.4%~2.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心脏瓣膜病、心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发生率更高。
4.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房颤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
图片来源:摄图网
5.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房颤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15%~20%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房颤,其与死亡率增加相关。40%~50%房颤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6.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超过60%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明显下降,17%出现致残症状。其中女性、低龄及有合并症人群生活质量降低更加显著。
识别并纠正导致房颤发作的可逆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避免一大部分由可逆因素导致的房颤发生,因此,房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没有发生过房颤的高危人群,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防治或延缓心肌重构,进而预防新发房颤。
已经患有房颤的患者,通过药物、消融或外科手术等策略,降低房颤复发的频率或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性。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键。推荐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应以CHA2DS2-VASc评分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评估,≥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建议接受口服抗凝治疗。
图片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572-618.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0416-00221.
[2]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 26(1):15-88.
[3]王丽,鲁燕.心房颤动康复的综合管理[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3,32(03):177-182.DOI:10.13308/j.issn.2095-9354.2023.03.006.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0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