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危害很多人都低估了,这4点一定要关注!

2023/12/13 952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糖尿病主要是因多种影响因素所致的血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多组织器官会在高血糖的慢性发展过程中受到持续影响。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随着血糖水平的持续升高,组织细胞对于高血糖的耐受度达到阈值后,便会因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激活和凝血机制活化等引发神经损害和微血管病症,随着病程的延长,各器官的损伤程度逐渐加重,从而出现多种并发症。


一、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KD)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糖尿病肾脏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CKD,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诊断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


建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包含不良生活方式调整、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控制及糖尿病教育在内的综合管理,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不良事件和死亡风险。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因高血糖引起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周围细胞坏死、血管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渗出至组织中,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综合性眼检查。随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至少每年进行1次复查。


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其中,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每年1次,中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6个月1次,重度非增殖性病变患者每3个月1次。


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突发失明或视网膜脱离者需立即转诊眼科;伴有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中度、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转诊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治有丰富经验的眼科医师。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具代表性。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和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强化血糖控制对降低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的作用是肯定的,血糖控制越严格,患者受益越多。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延缓危险因素发展的进程,也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级预防策略。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4.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下肢变化,若存在以下症状,需警惕糖尿病足,及时就诊:下肢肿胀,皮肤发凉,同时伴足部麻木、痛觉迟钝;足背动脉波动减弱;足部做下垂动作时,局部皮肤呈紫红;足部不活动时无明显不适,但一活动足部有酸胀感,需休息缓解;足部出现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


此外,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的筛查及评估,重视足部护理,可以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风险。


二、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检查的推荐频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建议T2DM患者每年筛查1次这些并发症,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5年每年筛查1次。


已经确诊的糖尿病并发症如病情稳定可每6个月重新评估1次,如病情有变化应立即重新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心、脑血管疾病及下肢动脉狭窄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如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检查。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END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7): 717-748.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20509-00350.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 315-409.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3]梁石妹,张丽珍.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识别、预防及家庭护理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3, 39 (11): 172-174.

[4]封旭,潘琦. 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早发现和早预防 [J]. 保健医苑, 2023, (11): 21-23.

[5]蓝晓步,周刚,孙玉红.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 14 (05): 178-181.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1.05.080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