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汁淤积症(IHC)是指由于肝实质细胞和/或肝内胆管疾病引起胆汁合成缺陷、排泌异常,以及胆管中胆汁流动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继而使得胆汁成分入血所致的临床症候群。
图片来源:摄图网
IHC常见于胆汁淤积性肝病(CLD)、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和遗传代谢相关胆汁淤积等。引起 IHC的原因较多,主要有感染(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药物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中毒、肿瘤和遗传代谢性缺陷等,任何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 IHC的发生。
1. 药物性胆汁淤积症:是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急性肝衰竭和停药的主要原因。30%~60%的 DILI患者表现为胆汁淤积的损伤模式。图片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2.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病因以胆道闭锁最为常见,遗传和先天性代谢障碍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囊性纤维化、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等、细菌及病毒感染、毒素和药物暴露、缺氧/缺血和全胃肠外营养等原因也较为常见。早产儿胆汁淤积发生率更高,原因是肠肝循环不健全、缺乏母乳喂养、肠道炎症或肠道功能障碍、反复细菌或真菌感染以及使用肠外营养。3. 儿童胆汁淤积症: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虫感染、风疹、疱疹和梅毒,新生儿静脉营养、α1-AT缺乏、Zellweger综合征、Citrin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黏稠综合征、肝内胆管发育不良、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等。
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高危因素包括孕妇年龄(<25岁或>35岁)、孕前BMI(过低和过高)、多胎妊娠、体外受精、剖宫产史、≥2次流产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小板减少症、高脂血症、GDM以及既往有肝胆疾病史等。《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指出:IHC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通常ALP>1.5×ULN,GGT>3×ULN即可判断存在 IHC;结合患者症状或体征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治疗。ALP和 GGT升高是胆汁淤积最具有特征性的血清生化表现。图片来源:医会宝编辑部
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是 ICP诊断的必要条件,一般测量空腹总胆汁酸(TBA)水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指出:孕妇空腹 TBA≥10 μmol/L或餐后 TBA≥19 μmol/L 可诊断为 ICP。
虽然胆汁淤积患者无法有效清除门静脉血液中的胆汁酸,但空腹状态外周血胆汁酸水平在其他非妊娠 IHC患者可以表现不明显。所以除 ICP之外,其他 IHC不以此为诊断标准。另外,IHC的诊断也需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生化、病原学、病因学、血清学、血清免疫学、基因组学、影像学(超声、CT及 MRI)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必要时也可做 ERCP和经皮穿刺胆管造影等再进一步确定病因。改善肝脏功能,缓解症状及延缓疾病进展是胆汁淤积的治疗目标。治疗原发病,祛除病因是治疗胆汁淤积的关键,对药物和酒精引起的 IHC应及时停药和戒酒,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应及时抗病毒治疗。无症状的胆汁淤积患者,可针对 ALP和 GGT升高进行对症处理。随着 IHC的进展出现肝细胞损伤时,需进行抗炎、护肝等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可以清除胆红素、内毒素及免疫复合物等改善病情,适用于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可显著延长晚期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生存期。图片来源:摄图网
治疗 IHC的药物包括增加胆汁分泌类药物[如熊去氧胆酸(UDCA)、S-腺苷甲硫氨酸(SAMe)]、减少胆汁酸生成(如糖皮质激素和苯巴比妥)、结合肠道内胆汁酸的药物,促进胆汁酸的清除并防止肠肝循环药物[回肠胆汁酸转运体(IBAT)抑制剂、消胆胺];缓解胆汁淤积症瘙痒(如抗组胺药物和局部润肤药物)、中草药类制剂(如茵陈蒿汤、丹参、丹芎灵和水飞蓟素等)。
其中,熊去氧胆酸可作为 IHC的首选药物,同时也是治疗 ICP的首选用药。SAMe可用于各种原因(包括妊娠、药物、酒精和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 IHC,临床推荐剂量为 1~2g/d,肌肉或静脉注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酌情加量,病情稳定后可以改为片剂进行维持巩固治疗。参考文献:
[1]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1,14(6):401-402[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 治 和 管 理 指 南(2024 版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 2024, 59(2): 97-107. DOI: 10.3760/cma. j.cn112141-20230914-00099.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