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低钠血症的20种原因,一文总结!
细胞外钠离子浓度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成分,目前,低钠血症的定义为血清钠浓度<135mmol/L,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人体的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AVP)、醛固酮、心房钠尿肽(ANP)等激素协同调节。
因此,按照血浆渗透压调节的病理生理过程,低钠血症的病因可从假性低钠血症、渗透压调定点重置、等渗性低钠血症、高渗性低钠血症和低渗性低钠血症等方面考虑。
1.假性低钠血症
血液中的蛋白质、脂质增多时可能影响钠离子浓度测定,造成血钠测定值假性降低。低钠血症伴随高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需考虑假性低钠血症可能。
2.渗透压调定点重置
渗透压调定点偏离正常值时,如在妊娠期间,由于血浆容量增加可降低渗透压调定点,使血钠浓度下降4~5mmol/L。
葡萄糖、甘露醇、甘氨酸、甘油、放射造影剂等高渗透性溶质使得细胞内液进入细胞外液,稀释细胞外液,导致等渗性和高渗性低钠血症。
3.等渗性低钠血症
由于钠离子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成分,故多数情况下,低钠血症表现为血浆渗透压降低。
4.高渗性低钠血症和低渗性低钠血症
葡萄糖、甘露醇、甘氨酸、甘油、放射造影剂 等高渗透性溶质使得细胞内液进入细胞外液,稀释细 胞外液,导致等渗性和高渗性低钠血症。
但由于钠离子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成分,故多数情况下,低钠血症表现为血浆渗透压降低。
低渗性低钠血症是低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依据细胞外液容量可进一步分为高容量性、等容量性和低容量性三类。
①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常见于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②等容量性低渗性低钠血症
等容量性低渗性低钠血症中,不适当抗利尿综合征(SIAD)是最常见的病因。
其主要表现为体内水分潴留、稀释性低血钠以及尿钠和尿渗透压升高,可分为由AVP分泌异常增多引起的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或由AVP受体V2突变引起的肾性不适当抗利尿综合征(NSIAD)。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③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伴有严重症状的低钠血症
建议在20 min内迅速静脉输注3% 氯化钠溶液150 mL,20 min后复测血钠浓度,并在第2个20 min内重复静脉输注 3% 氯化钠溶液150 mL;
重复上述治疗2次或直至血钠浓度升高5 mmol/L、症状改善后可停用3%氯化钠溶液,并输注0.9%氯化钠溶液直至开始对因治疗。
若初始治疗后低钠血症症状未改善可继续静脉输注3%氯化钠溶液,使血钠浓度每小时升高不超过1 mmol/L,当症状改善或血钠浓度总计升高10 mmol/L 或血钠达到130 mmol/L 时,停止输注3%氯化钠溶液,在输注3%氯化钠溶液时,应至少每4h复查1次血钠。
可根据不同临床原因制定严重低钠血症的治疗目标, 伴有严重症状的低钠血症且有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DS)高危患者, 血钠纠正应适当放缓,最初24 h内血钠浓度增加不超过 4~6 mmol/L。
2.伴有中度严重症状的低钠血症
建议立即开始诊断评估,并在治疗1、6、12 h后复测血钠浓度。
建议在20 min内一次性迅速静脉输注3%氯化钠溶液150 mL,使血钠浓度每24 h升高超过5mmol/L,但第1个24 h 升高不超过10 mmol/L,之后每24h升高不超过8mmol/L,直至血钠浓度达130 mmol/L。
3.无严重症状的急性低钠血症
建议及时进行诊断评估,并在4h后复测血钠浓度。在最初 24 h内血钠水平升高不超过10 mmol/L,此后每24h内血钠水平升高不超过8 mmol/L。
图片来源:摄图网
4.无严重症状的慢性低钠血症
建议停用可能引起或加重低钠血症的非必须液体、药物,并避免导致血钠降低的其他因素进行对因治疗。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可通过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或平衡盐溶液0.5~1.0 mL·kg-1·h-1 扩容。等容量或者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在情况允许时可限制液体摄入。
高容量或者正常容量低钠血症,包括心力衰竭和SIAD,可考虑使用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从小剂量起始,密切监测血钠和尿量,避免与其他纠正低钠的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在肝硬化患者中使用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需提前评估其获益和风险。
5.注意事项
应注意低钠血症的纠正速度。血钠纠正过程出现新的、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症状应考虑ODS可能。
急性低钠血症建议立即升高血钠5 mmol/L,慢性低钠血症若治疗前血钠<120 mmol/L,其血钠纠正速度按照发生 ODS风险分类,ODS高风险人群任意24 h内血钠升高不应超过8 mmol/L,ODS普通风险人群任意24 h内血钠升高不应超过10 mmol/L,任意48 h内血钠升高不应超过18 mmol/L。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电解质紊乱学组. 低钠血症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12):99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