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来临,9大预警症状要牢记!急性期发作时,出现多种并发症如何有效应对?

2024/09/25 admin 214
目前,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01



卒中症状识别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指出,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卒中的可能:

①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

⑤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⑥眩晕伴呕吐;

⑦行走不稳;

⑧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⑨意识障碍或抽搐。

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内容相比,以上症状增加了“行走不稳”一项。

在这些症状中,最容易被院前紧急医务人员忽略的卒中症状包括言语问题、忽视、凝视和后循环症状。

02


急性期发作警惕7大并发症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作时,需警惕的7种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措施如下[1-2]

(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重症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处理措施】

①避免和处理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激动、用力、发热、癫痫、呼吸道不通畅、咳嗽、便秘等(Ⅰ级推荐,D级证据)。
甘露醇和高张盐水可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疝的发生风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Ⅱ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选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对于发病 48h内、60岁以下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伴严重颅内压增高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仍加重,尤其是意识水平降低的患者,可请神经外科会诊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指征(Ⅰ级推荐,B级证据)。
60岁以上患者手术减压可减少死亡和严重残疾,但独立生活能力并未显著改善。因此应更加慎重,可根据患者年龄及患者/家属对这种可能结局的价值观来选择是否手术(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对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可请神经外科会诊协助处理(Ⅰ级推荐,B级证据)。
⑤因为缺乏有效性证据,不推荐脑梗死患者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常规或大剂量)治疗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⑥不推荐在缺血性脑水肿发生时使用巴比妥类药物(Ⅱ级推荐,C级证据),不推荐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常规应用治疗性低体温(Ⅱ级推荐,B级证据)。

(2)梗死后出血转化

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显示占位效应、早期低密度征、年龄大于 70岁、应用抗栓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处理措施】
①当出现症状性出血转化时,应停用抗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致出血药物(Ⅰ级推荐,C级证据)。
②对需要抗栓治疗的患者,可于症状性出血转化病情稳定后 10 d 至数周后开始抗栓治疗,应权衡利弊;对于再发血栓风险相对较低或全身情况较差者,可用抗血小板药物代替华法林(Ⅲ级推荐,C级证据)。

(3)癫痫

卒中后癫痫是指卒中发生 7d之后出现的癫痫,在后续随访中可能多次复发。在卒中后 7d内出现的痫性发作,多由内环境紊乱引起,复发率低,通常不诊断癫痫。这二者均属于卒中相关癫痫。

【处理措施】

①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Ⅰ级推荐,B级证据)。
②卒中后 7d内仅发作1次的癫痫,通常可不加用抗癫痫发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首次发作为癫痫持续状态、合并脑低灌注、明显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近期有颅内手术或脑外伤史)可酌情加用抗癫痫发作药物(Ⅱ级推荐,D级证据)。
③卒中后7d内发作次数≥2次者,推荐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痫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Ⅱ级推荐,D级证据)。
④卒中7d之后发作的癫痫,建议按癫痫常规诊治进行长期药物治疗(Ⅰ级推荐,D级证据)。

⑤卒中后癫痫持续状态,按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原则处理(Ⅰ级推荐,D级证据)。

(4)肺炎
约5.6%的卒中患者合并肺炎。卒中相关肺炎与误吸密切相关,且可显著降低患者生存率。高龄、基线NIHSS评分高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处理措施】

①早期评估和处理吞咽困难及误吸问题,对意识障碍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肺炎(Ⅰ级推荐,C级证据)。

②对疑有肺炎的发热患者应根据病因予抗感染治疗,但不推荐预防性使用(Ⅰ级推荐,B级证据)。

(5)尿障碍与尿路感染

卒中后排尿障碍包括尿潴留和尿失禁。25%~50%的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可出现尿失禁;29%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主要见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约 5%出现败血症,与卒中不良预后相关。

【处理措施】

①对有排尿障碍者,应尽早开展评估和康复治疗,包括行为治疗、膀胱日记、盆底肌功能锻炼、电刺激等(Ⅱ级推荐,B 级证据)。

②对尿失禁者,应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可定时使用便盆或便壶(Ⅰ级推荐,C级证据)。

③对尿潴留者应测定膀胱残余尿,可配合物理按摩、针灸等方法促进恢复排尿功能。必要时可间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Ⅱ级推荐,D级证据)。

④有尿路感染者,根据病情决定抗感染治疗,但不推荐预防性使用(Ⅰ级推荐,B级证据)。
(6)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瘀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瘫痪重、高龄及心房颤动者发生 DVT 的比例更高。DVT最重要的并发症为肺栓塞。

【处理措施】
①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抬高下肢;尽量避免下肢(尤其是瘫痪侧)静脉输液(Ⅰ级推荐,D级证据)。
②抗凝治疗未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病死率,且增加出血风险,卧床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尚缺乏证据(Ⅱ级推荐,A级证据)。
③对于已发生DVT及肺栓塞高风险且无禁忌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有抗凝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④对于制动患者,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脱水等)基础上,可联合加压治疗(交替式压迫装置)预防DVT(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⑤对于无抗凝和溶栓禁忌的DVT或肺栓塞患者,首先建议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症状无缓解的近端DVT或肺栓塞患者可给予溶栓治疗(Ⅰ级推荐,D级证据)。

(七)压疮

由于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一些卒中患者需长期卧床。但长期卧床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脑卒中并发压疮后难治度更高。

【处理措施】
①对有瘫痪者定期翻身,以防止皮肤受压;保持良好的皮肤卫生,保持营养充足。
②易出现压疮患者建议使用特定的床垫、轮椅坐垫和座椅,直到恢复行动能力(Ⅰ级推荐,C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