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萎缩性胃炎」走向胃癌,这些因素是“罪魁祸首” !- 胃癌关爱日
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细菌致癌物,是目前研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和细菌诱导炎癌机制的典型生物模型。HP感染的患者多数无症状,但通常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且与无感染者相比,患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概率更高。
Hp感染有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作用。Hp感染会释放相关毒性因子,干扰胃内环境稳态平衡,诱导黏膜细胞形态功能改变和死亡,最终诱发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甚至肿瘤发生。
多数研究证实,根除 Hp可延缓或阻滞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的发生、发展,并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甚至肠化得到逆转,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另外,根除 Hp对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对于癌前病变组织学的好转是有利的。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可在HP根除后得到改善,进而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逆转萎缩病变。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发生前根除 HP,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对于已经出现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患者,根除 HP可延缓其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目前常用的根除 Hp的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 2种抗生素),疗程为14d。根除 Hp相关指南也推荐含P-CAB的铋剂四联方案可作 Hp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方案。P-CAB的用法为伏诺拉生20mg、2次/d。
2. 不良饮食健康及生活方式
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影响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与演变的重要因素。
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吸烟、长期饮酒、新鲜蔬菜与水果摄入不足、必要营养素缺乏、经常食用一些食物(如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等),过多摄入食盐以及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风险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可能。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胃镜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建议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萎缩性胃炎胃镜监测的重点是发现早期胃癌,胃镜可以发现病灶、判断病变性质、确定病变范围、评估浸润深度。
另外,萎缩性胃炎是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慢性病理状态,在胃镜监测中要关注萎缩、HP感染状态等胃黏膜背景的变化,熟悉早期胃癌的胃镜下表现,认识HP根除后胃癌的特点,以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具体内容可参照往期文章:《萎缩性胃炎距离「胃癌」有多远?3步评估、监测癌变风险,一文掌握!》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 Correa级联反应模式中慢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重要一环,是“炎-癌”转化的关口。因此,了解“炎-癌”病情进展的相关影响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积极进行 Hp根除治疗,并注重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以逆转胃黏膜萎缩,延缓病情发展。
内镜监测萎缩性胃炎是发现早期胃癌、早诊早治的重要措施。有研究发现针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内镜监测不但有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而且经内镜监测发现的病灶直径更小、浸润深度更浅、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