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萎缩性胃炎」走向胃癌,这些因素是“罪魁祸首” !- 胃癌关爱日

2024/12/02 admin 20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类型之一,是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其是慢性胃炎按照 Correa模式向胃癌进展的重要阶段,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一、“炎-癌”病情进展——危险因素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细菌致癌物,是目前研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和细菌诱导炎癌机制的典型生物模型。HP感染的患者多数无症状,但通常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且与无感染者相比,患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概率更高。

Hp感染有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作用。Hp感染会释放相关毒性因子,干扰胃内环境稳态平衡,诱导黏膜细胞形态功能改变和死亡,最终诱发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甚至肿瘤发生。


多数研究证实,根除 Hp可延缓或阻滞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的发生、发展,并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甚至肠化得到逆转,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另外,根除 Hp对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对于癌前病变组织学的好转是有利的。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可在HP根除后得到改善,进而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逆转萎缩病变。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发生前根除 HP,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对于已经出现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患者,根除 HP可延缓其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图片

因此,建议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评估 Hp感染情况。如为阳性,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进行 Hp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包括患者合并某些疾病、社区再感染率高、卫生资源优先度安排等)存在。

目前常用的根除 Hp的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 2种抗生素),疗程为14d。根除 Hp相关指南也推荐含P-CAB的铋剂四联方案可作 Hp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方案。P-CAB的用法为伏诺拉生20mg、2次/d。

2. 不良饮食健康及生活方式

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影响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与演变的重要因素。

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吸烟、长期饮酒、新鲜蔬菜与水果摄入不足、必要营养素缺乏、经常食用一些食物(如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等),过多摄入食盐以及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风险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可能。

图片

因此,建议萎缩性胃炎患者积极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①积极调整高盐饮食习惯对我国胃癌发病的预防尤为关键。在日常餐饮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摄入高盐食物,包括腌渍食品、咸口味食品、含盐饮料及含盐调味料等。
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大蒜、绿茶等,这些食物的摄入与胃癌发病率呈负相关。注意少吃发酵豆制品(如腐乳、豆豉等)。
③戒烟、戒酒。
④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睡眠时间(7~8h为宜)。
二、”炎-癌”病情进展——内镜下监测
尽管根除HP可延缓、甚至逆转萎缩,但仍不能完全预防胃癌的发生。因此需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合理的管理,其中定期胃镜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早期发现胃癌,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胃镜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建议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萎缩性胃炎胃镜监测的重点是发现早期胃癌,胃镜可以发现病灶、判断病变性质、确定病变范围、评估浸润深度。

另外,萎缩性胃炎是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慢性病理状态,在胃镜监测中要关注萎缩、HP感染状态等胃黏膜背景的变化,熟悉早期胃癌的胃镜下表现,认识HP根除后胃癌的特点,以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具体内容可参照往期文章:《萎缩性胃炎距离「胃癌」有多远?3步评估、监测癌变风险,一文掌握!》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 Correa级联反应模式中慢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重要一环,是“炎-癌”转化的关口。因此,了解“炎-癌”病情进展的相关影响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积极进行 Hp根除治疗,并注重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以逆转胃黏膜萎缩,延缓病情发展。

内镜监测萎缩性胃炎是发现早期胃癌、早诊早治的重要措施。有研究发现针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内镜监测不但有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而且经内镜监测发现的病灶直径更小、浸润深度更浅、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