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奥美拉唑」后头晕、大汗、低血糖频发?应警惕这一不良反应!

2024/12/26 admin 209

质子泵抑制剂(PPIs)作为作用于 H-K-ATP 酶的强效抑酸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急、慢性消化系统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

近年来,PPIs用量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随着长期治疗后潜在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问题日益突出,PPIs用药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年度报告(2023年)》的最新数据,用药错误报告中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包含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尤其奥美拉唑已经连续4年排名前10位。因此,在应用 PPIs过程中,应注重用药安全问题,警惕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质子泵抑制剂长期或高剂量用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胃泌素血症、骨质疏松、低镁血症、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维生素 B12和铁吸收不良、肺炎、肿瘤等。

本文重点讲述易被临床忽视的一种不良反应——质子泵抑制剂导致的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是特指在未曾暴露于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由于体内存在高滴度的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而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或高低血糖波动的临床综合征。

IAS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在未使用降糖药和外源性胰岛素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的无规律的自发性低血糖,伴或不伴高低血糖交替。
低血糖主要表现有头晕、流汗、饥饿感、虚弱乏力、心悸等。部分患者可有焦虑、胡言乱语等精神神经症状,还可出现癫痫发作甚至昏迷,且持续性严重低血糖可导致脑死亡。

有相关案例表明,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出现发作性头晕、大汗、低血糖等症状,临床医师应警惕 IAS的发生。


病例一:

74岁女性,多次发作性头晕、心悸、大汗,进食甜食后症状可缓解。其中2次发作时静脉血糖分别为2.4mmol/L、2.5mmol/L时,C肽分别为6.79μg/L、6.24μg/L,胰岛素>1500mU/L,胰岛素原2896ng/L、2989ng/L;尿酮体(-),胰岛素自身抗体(IAA)>400RU/ml,符合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

该患者多年前行胃镜时发现胃溃疡,间断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最后1次服用奥美拉唑的时间不详(反复追问患者,患者无法确定准确时间,胃部不适就间断服用奥美拉唑)。无糖尿病病史,否认外源性胰岛素、含巯基药物用药史。

根据体检和相关检查,结合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为HLA⁃DRB1 04∶03和用药史,考虑患者为奥美拉唑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可能性大。

处理:停用奥美拉唑,调整饮食结构并加用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后,患者IAA水平降至36 RU/ml,空腹胰岛素降至131.7 mU/L;9个月后,患者IAA转阴,空腹胰岛素降至23.3 mU/L,未再发生低血糖。



思考:质子泵抑制剂导致IAS的可能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为弱碱性苯并咪唑类衍生物,是一种需要在酸性环境中活化的前药。吸收入血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胃壁细胞,在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产酸区域被质子化形成亚磺酰胺的活化形式,与H+/K+⁃ATP酶的半胱氨酸残基共价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质子泵失活,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推测活化形式的亚磺酰胺类化合物可能与胰岛素分子中的二硫键结合,使后者更具免疫原性,导致内源性胰岛素结构发生改变,激活自身抗原,产生 IAA,从而引起低血糖。


病例二:

56岁女性,因发作性乏力、大汗、饥饿感3d入院。反复出现头晕、乏力,发作时间不规律,症状持续多年,无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糖正常范围故诊断为焦虑状态,未给予特殊干预。2周前因胃部不适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入院前3天开始出现阵发性乏力、大汗及饥饿感,多发生在夜间及清晨,自服葡萄糖水后症状缓解,服糖后测末梢血糖最低3.1 mmol/L。

入院查OGTT示糖负荷后2h血糖大于11.1 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糖尿病自身抗体IAA阳性、胰岛细胞抗体(ICA)阴性、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糖化血红蛋白5.9%。结合异常的高胰岛素水平和IAA阳性,高度考虑IAS。
该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20年,曾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因疗效不佳随后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之后未再服药。慢性胃炎病史20余年,2006年曾使用奥美拉唑治疗1个月,期间未出现心悸、乏力、大汗等低血糖相关表现。否认糖尿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否认外源性胰岛素、含巯基药物用药史。

处理:患者病程中无巯基类药物使用史,无病毒感染史。入院前用药仅有质子泵抑制剂,考虑可能是由于埃索美拉唑导致的IAS。给予停用质子泵抑制剂,改变饮食结构,并予口服阿卡波糖50mg,3次/d。血糖控制在5.8~8.1 mmol/L,住院期间未再出现低血糖以及低血糖症状。

埃索美拉唑,亦称为艾司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为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和奥美拉唑相比,埃索美拉唑有更低的体内清除率、更高的血浆浓度,从而抑酸效应更强。二者虽然结构不同,但均属于弱碱性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导致内源性胰岛素结构发生改变,产生IAA,从而引起低血糖。

国外也有相关案例指出使用泮托拉唑导致 IAS的发生,如一例 72岁印度男性,合并有高血压病、缺血性脑梗死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史,同期也在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托拉塞米、硝酸异山梨酯及阿替洛尔。
由于泮托拉唑、氯吡格雷及托拉塞米中含有硫和氢原子,可能会导致IAS,作者在试验性先停用泮托拉唑后,患者低血糖症状消失,胰岛素水平下降,因此推断为泮托拉唑导致的 IAS。

以上案例旨在提醒临床医师,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时患者若出现低血糖,需考虑到 IAS发生的可能,减少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二、警惕导致IAS的其他种类药物
仔细分析以上2则病例,可以发现均提到了“患者否认外源性胰岛素、含巯基药物用药史”。这是因为:

一是要排除使用外源性胰岛素诱发机体产生针对胰岛素的自身抗体,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或高血糖、反复发作低血糖等临床事件;

二是因为药物是 IAS的主要诱因,既往报道约一半的 IAS患者在发病前有用药史,以含巯基或含巯基代谢产物的药物最多见,约占90%以上其中甲巯咪唑报道最多,其次是α-硫辛酸。

其他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氯吡格雷、硫普罗宁、卡比马唑、营养补充剂(辅酶Q10、吡硫醇、谷胱甘肽、蛋氨酸)、抗结核药(如异烟肼)、格列齐特、降压药(卡托普利、肼屈嗪)、洛索洛芬钠、青霉胺、抗生素(如亚胺培南、青霉素G)a-干扰素等。一些中药因富含巯基也能诱发 IAS。

由于 IAS可引发严重的低血糖,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有多种药物可导致 IAS的发生,尤其是以上病例中所提到的 PPIs,这一不良反应因发生概率较低容易被忽视。
因此,若临床中有使用 PPIs的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应警惕 IAS的发生;同时建议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完善 IAA和胰岛素水平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避免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