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多厚时,会导致不孕、流产......5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2025/02/10 admin 562

子宫内膜是一种高度再生组织,在月经周期中要经历生长、发育和脱落的过程;子宫内膜厚度通常被用作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标志和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预后因素。




过薄的子宫内膜不仅会造成女性月经不规律,还会降低育龄期女性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增加流产率,甚至导致不孕症,同时也是导致辅助生殖周期取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临床上对于薄型子宫内膜的定义仍存在争议,普遍认同的定义为:在排卵当日,或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当日,或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开始添加孕激素当日,子宫内膜厚度<7mm






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





导致子宫内膜变薄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宫腔操作、宫腔感染以及药物等。


1

高龄


薄型子宫内膜在高龄女性中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局部血流变缓慢,雌孕激素受体减少,基质细胞中DNA含量降低,胶原含量增加,子宫内膜逐渐变薄。


2

药物


口服避孕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促排卵药克罗米芬来曲唑等药物治疗所导致的功能性薄型子宫内膜,大多在停药后可恢复。


3

宫腔感染


不同病原体感染,如生殖器结核生殖道感染输卵管积液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易造成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和凋亡,破坏子宫内膜基底层。 


炎症时期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加,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差,对子宫内膜增殖和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


4

宫腔操作


宫腔操作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最主要病因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反复人工流产子宫动脉栓塞等。


反复宫腔操作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血管受损,子宫内膜修复困难而导致薄型子宫内膜的产生。




5

原发性因素


临床上存在部分患者并没有上述病因,其内分泌系统功能正常,性激素水平正常,但仍表现为子宫内膜反应不良,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仍小于7mm,宫腔镜检查下表现为内膜光滑,但容受性降低,内膜菲薄、色泽淡白,这种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薄型子宫内膜


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下调及ERα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方法众多,包括雌激素疗法及其他激素类药物治疗;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疗法;中医疗法以及干细胞疗法等。


1. 雌激素


目前雌激素给药途径有口服、经皮和阴道给药。研究发现,雌激素经皮给药途径相较于口服途径,可在较低剂量的情况下达到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口服雌激素给药的不良反应,使用更加方便安全。


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来说,增加和延长雌激素治疗的剂量和时间,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


但目前在临床上,雌激素的用量和给药持续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一般需要结合患者子宫内膜生长情况进行治疗。


2. 其他激素类药物


其他改善子宫内膜的激素包括GnRH-a、他莫西芬和生长激素等,均具有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的作用,而且可以显著缩短子宫内膜准备时间,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


研究发现,使用小剂量(<5 IU/d)的生长激素对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的效果明显,而当使用量达到5~10 IU/d时,生长激素主要通过改善卵泡和胚胎质量提高妊娠结局。 


此外,在前一周期的卵泡期或GnRH-a长方案促排卵周期中,每日给予生长激素治疗,与其他给药时机或促排卵方案相比,改善子宫内膜的效果更佳。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G-CSF是一种结合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活性的糖蛋白,刺激树突状细胞促进Th-2细胞因子分泌,激活T调节细胞,促血管生成,刺激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作用于蜕膜细胞,促进胚胎着床。


当研究者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排卵当日、给予孕酮开始日或HCG触发当日给予G-CSF宫内注射,发现因子宫内膜变薄而引起的IVF-ET周期取消率明显降低,且胚胎植入率及临床妊娠率增加。


4. 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


因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从月经初期就伴有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的增高,所以改善血流灌注需要从月经的早期开始;常用药物有低剂量阿司匹林、枸橼酸西地那非、维生素E等。


  • 一项研究对45例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给予雌激素联合25mg西地那非口服,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由8.42mm增至9.8mm,子宫动脉RI由0.72±0.15降至0.66±0.17。


  • 研究显示,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应用维生素E 200mg/次,每日3次,可增加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促进其生长,改善妊娠结局。


5. 富含血小板血浆(PRP


PRP能够刺激各种子宫内膜细胞如上皮细胞、子宫内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等增殖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同时增加黏附分子和干细胞的表达使子宫内膜细胞迁移,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


目前宫腔灌注PRP主要用于子宫内膜薄、卵巢储备差、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诱导其子宫内膜生长以增加临床妊娠率。


6.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潜质,经过诱导后可使其向子宫内膜细胞定向分化并增殖,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是治疗子宫内膜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用于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干细胞主要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血干细胞等。


7. 中医疗法


在中医方面,临床上主要应用具有补肾活血、温宫养膜作用的鹿茸或紫河车联合雌激素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可有效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内膜血流,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此外,研究发现针灸联合雌激素干预IVF-ET能够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提高了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临床妊娠率。


图片

END

参考文献:

[1]高鑫,郑晶. 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性科学,2024,33(7):40-43. 

[2]张威,孟庆霞. 辅助生殖技术中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2024,33(7):971-976. 

[3]田静. 辅助生殖技术中薄型子宫内膜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7):746-750. 

[4]黄冰雪,魏璐晓,宋诚,等.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性科学,2023,32(11):43-47. 

[5]王瑞淇,王昕. 中西医结合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5):145-151. 

[6]黄冰雪,魏璐晓,宋诚,等.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性科学,2023,32(11):43-47. 

[7]刘奕彤,周抒.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进展[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21,40(2):157-162. 

[8]赵小萱,陈璐,姜月蓬,等. 薄型子宫内膜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2):1425-1430.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