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重磅发表,专家解读高血压管理要点!

2025/02/13 admin 268

2024年ESC年会期间,多部指南重磅发表,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其中,高血压作为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治疗管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根本。基于最新研究进展,《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1]对高血压的评估和治疗形成了最新推荐意见,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规范化指导。针对高血压急症的管理,该指南[1]指出:


  • 确定治疗策略时,应考虑是否存在靶器官损伤,是否需要降压以外的干预措施,是否存在导致血压急性升高的诱因和/或其他可能影响治疗策略的情况,以及合理的降压启动时机与降压幅度;

  • 常用高血压急症降压药物包括艾司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非诺多泮、氯维地平、尼卡地平、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 对于特殊人群,如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出血性卒中、先兆子痫等,需个体化选择降压目标范围及降压药物。



那么,对于《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各位临床一线医师们又有哪些独特见解和心得体会?

图片

图1. 《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1]



01

ESC指南的更新为国内高血压管理带来了哪些启示


新版ESC指南[1]新增“血压升高(120-139/70-89 mmHg)”这一类别,并推荐先对该部分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达标,则考虑药物治疗。这表明,临床应充分重视早期血压管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同时也强调了对高危人群的积极管理。

在高血压诊疗方面,新版ESC指南[1]强调了全面、积极筛查的重要性,且高度重视诊室外血压测量,并将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也纳入了高血压诊断的范畴。这表明,临床应进一步推广诊室外血压测量的应用,如家庭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等,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优化治疗方案。

同时,新版ESC指南[1]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心血管风险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血压管理方案。这提示,血压管理不可一概而论,需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慎重选择降压目标值与药物,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此外,新版ESC指南[1]还强调了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整体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包括血脂、血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基于该理念,临床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在基层医院中推广综合管理模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需强调的是,虽然新版ESC指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在国内应用时,还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如人群特点、医疗资源分布等,进行本土化调整和完善。



02

对于高血压患者,您如何评估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


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需要结合其血压水平、心血管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合并症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评估时,临床应重点关注如下4点:

1)若患者诊室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时,且经多次测量确认,应立即启动降压治疗;

2)若患者存在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心血管风险因素时,即使血压略高于传统高血压诊断标准,也应考虑提前启动降压治疗;

3)若患者为高龄或血压接近正常高值,需综合考虑治疗获益及耐受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若患者已经存在靶器官损害,则无论血压水平如何,均应尽早启动降压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保护靶器官功能。临床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等手段,以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心脏、肾脏、眼底等靶器官损害。




03

面对高血压急症患者,您会如何确定降压目标、选择降压药物


在高血压急症的初始治疗阶段,一般建议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平均动脉压(MAP)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以避免因血压下降过快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例如,对于血压220/130 mmHg的患者,MAP约为160 mmHg,初始降压目标可设定为MAP降至120 mmHg左右,即收缩压约为160-170 mmHg,舒张压约为100-110 mmHg。

待患者病情稳定,可在随后2-6小时内将血压降至较安全水平,一般为160/100 mmHg,并在24-48小时内逐步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放缓降压速度,并慎重选择降压目标值。

在降压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能够快速且平稳降压的静脉降压药物。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等。其中,硝普钠起效快、半衰期短,适用于大部分高血压急症患者,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氰化物中毒,慎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适用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高血压急症患者。尼卡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其降压效果平稳,有助于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组织灌注,可用于绝大部分高血压急症患者,尤其是高血压脑病、合并脑血管意外的高血压急症患者。待静脉用药使血压得到初步控制后,可逐渐过渡到口服降压药物。



04

对于卒中、妊娠等特殊人群,您有哪些血压管理经验分享


卒中患者的急性期血压管理需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和卒中类型。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过高的血压水平通常与预后不良相关,需在保障脑灌注的前提下进行降压治疗。同时,应注意避免降压速度过快、幅度过大,以免加重脑缺血症状。一般建议,缺血性卒中患者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且血压≥220/120 mmHg或合并其他靶器官损害时,应在24小时内降低MAP 15%;拟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者,则应在溶栓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24小时内将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

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在症状出现后的6小时内积极启动降压治疗,并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Hg之间,以降低血肿扩大风险,但应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无论合并何种卒中类型的高血压急症患者,均可使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降压药物进行血压控制,并根据血压监测情况以调整剂量。待患者病情稳定,应积极控制血压以预防卒中复发。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应综合管理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等。

妊娠期高血压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对于血压轻度升高(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109 mmHg)的患者,可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休息、低盐饮食等,并密切监测血压及母婴情况。如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蛋白尿等并发症,应及时启动降压治疗。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的降压目标与妊娠期高血压相似,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在分娩后,仍需持续监测血压,部分患者可能在产后出现血压持续升高,需长期降压治疗和随访。在妊娠期高血压的管理中,要权衡降压治疗对母婴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安全的降压药物。


图片

END

参考文献:
[1] McEvoy JW, McCarthy CP, Bruno RM, Brouwers S, Canavan MD, Ceconi C, Christodorescu RM, Daskalopoulou SS, Ferro CJ, Gerdts E, Hanssen H, Harris J, Lauder L, McManus RJ, Molloy GJ, Rahimi K, Regitz-Zagrosek V, Rossi GP, Sandset EC, Scheenaerts B, Staessen JA, Uchmanowicz I, Volterrani M, Touyz RM;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Eur Heart J. 2024 Oct 7;45(38):3912-4018. doi: 10.1093/eurheartj/ehae178. PMID: 39210715.


审批编码:CN-20250211-00001
声明:*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