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即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这6类高危人群,建议做好「肝癌」早筛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许多肝细胞癌患者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可选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率<20%。因此,早期筛查、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识别肝癌的高危人群
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
过度饮酒;
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
饮食中黄曲霉毒素 B1的暴露;
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
年龄>40岁、男性。
二、肝癌筛查方法
一、血清学标志物(肝癌三项)
1. 甲胎蛋白(AFP):
②AFP诊断 HCC的敏感性随AFP临界值的提升而下降,但特异性则相反,当AFP>100ng/mL时,诊断HCC的敏感性为31.2%,特异性为98.8%;当 AFP>200 ng/mL时,敏感性仅为22.4%。
超声检查联合AFP检测用于监测HCC时,AFP的临界值可设定为200 ng/mL。
2. AFP-L3: 3. DCP/PIVKA-Ⅱ:
AFP、AFP-L3%和 DCP作为肝癌诊断的有效指标,建议联合检测。尤其对于 AFP低水平的高危人群和肝癌患者,肝癌三项可有效弥补AFP单项检测的不足,不仅有助于高危人群良性、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提高早诊率,也可作为肝癌的临床分层和预后(复发、生存)管理的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
1. 腹部超声:
常规灰阶超声显像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其是囊性或实性,初步判断良性或恶性。
典型肝癌灰阶超声表现为肝内实性占位,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常可见低回声的声晕。内部多为低回声,也可表现为等回声、高回声或不均匀回声。
腹部超声联合 AFP检测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肝癌筛查技术,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 6个月进行 1次筛查。二者联合检测不仅保留了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提高了灵敏度。
2. CT、MRI、超声造影检查
动态增强 CT、MRI 扫描、Gd-EOB-DTPA 动态增强 MRI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是肝脏超声显像和/或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新型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随着对肝癌潜在生物学机制的更深入分析,新的筛查与诊断方法层出不穷。除了以上提及的方法外,还包括新兴生物标志物(如α-L-岩藻糖苷酶、血清铁蛋白、骨桥蛋白、Glypican-3、热休克蛋白90α、高尔基体蛋白73、热激蛋白27和Dickkopfl等)、液体活检、分子学诊断等。
参考文献: [1]宋昊林, 姜寿峰, 杨雪, 等 . 肝细胞癌早期筛查现状及展望[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5,33(1): 70-76. 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40302-00105 [2]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检验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上海市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分会,等. 肝癌三项(AFP、AFP-L3%、DCP)与GALAD、类GALAD模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检验医学,2023,38(7):607-623. [3]赫捷,陈万青,沈洪兵,李霓,曲春枫,石菊芳,孙凤,姜晶,曹广文,庄贵华,彭绩,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制定工作组.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21(8):97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4): 429-478. DOI: 10.3760/cma.j.cn115610-20240415-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