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后出现这「1种」并发症,千万别忽视了!很可能危及生命……

2025/02/26 admin 641

脑中风,又称卒中。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大脑区域的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陷,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


根据病理基础,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85%

脑卒中患者除了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常见的后遗症之外,还有一种隐匿却致命的并发症,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脑梗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有哪些?



脑梗本身可能损伤认知功能,而深静脉血栓带来的疼痛、肿胀等不适,更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康复。具体而言,深静脉血栓对脑梗患者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剧血液循环不畅

脑梗患者本身就存在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的问题。深静脉血栓的出现,会进一步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


这不仅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也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从而加剧脑梗带来的神经功能损害。



(2)影响康复进程


深静脉血栓会导致受累肢体(通常是下肢)出现肿胀、疼痛、沉重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使其难以进行正常的康复训练。


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无法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或者因为肿胀而影响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这不仅延缓了康复进程,也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

(3)存在脱落风险

深静脉血栓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存在脱落的风险。一旦血栓脱落,会随着静脉血流进入右心,然后到达肺动脉,阻塞肺动脉分支,引起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种危急重症,其严重程度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和阻塞的肺动脉分支的范围。轻者可能仅有胸闷、气短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休克甚至猝死。

对于脑梗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由于其心肺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更高,后果也更加严重。因此,对脑梗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必须严密监测病情,警惕并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4)感染

长期卧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使得脑梗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而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会进一步破坏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使得局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导致静脉炎、蜂窝组织炎等感染。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抗凝治疗的效果,增加治疗难度。

为何深静脉血栓更容易“找上门”?



脑中风患者发生 DVT 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肢体瘫痪

脑中风常导致肢体瘫痪或活动受限,肌肉泵功能减弱,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特别是下肢,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回流更加困难,DVT 风险更高。


(2)高凝状态


脑中风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部分脑中风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凝血功能异常,更容易发生血栓。


(3)血管内皮损伤


脑中风本身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同时,长期卧床、压迫等因素也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脱水

脑中风患者常存在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问题,容易出现脱水,导致血液浓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高龄

年龄是 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脑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凝血功能亢进,DVT 风险增加。

(6)其他危险因素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恶性肿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既往 DVT 病史等,均可增加脑中风患者发生 DVT 的风险。

如何预防?



(1)积极进行肢体活动


为了促进身体的康复,积极进行肢体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接受治疗和康复期间,患者应尽早开始被动和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合理的饮食


在脑梗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患者保持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低脂饮食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脂肪的积累,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药物预防和机械性预防


在药物预防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使用机械性预防措施。例如,穿戴弹力袜可以起到压迫血管的作用,减少血流淤滞,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图片

END

参考文献:

[1]唐文娟,石贞仙,张彩云,等.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7):989-994.

[2]郑淑彬,陆秀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2):15-18.

[3]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4]甘勇,杨婷婷,刘建新,等.国内外脑卒中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02):139-144.DOI:10.16506/j.1009-6639.2019.02.013.

[5]樊文香.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49(06):751-759.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