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不孕症发病率的提升,包括常规体外受精等在内的辅助生殖技术(ART)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什么是常规体外受精?适用于哪些不孕症人群?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
常规体外受精(c-IVF)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授精方式。随着ART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不论是受精率还是妊娠率均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要注意的是,虽然其受精卵和妊娠率都比较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无法避免受精失败事件的发生。据报道,在精液参数正常的情况下,仍有20%左右的取卵周期发生受精卵低下及5%~15%的取卵周期发生完全受精失败(TFF)。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成功率。常规体外受精更接近人类生理状态,主要是针对女性因素、部分男性因素以及不明原因的不孕症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满足以下条件的不孕症患者,可结合患者的意愿和综合情况,予以常规体外受精治疗:⑥不明原因不孕(卵巢功能评估、输卵管通畅度评估及男性精液分析均正常)。
对于接受体外受精治疗的患者,理论上是要对卵母细胞进行短时间内的体外孵育有利于细胞质的进一步成熟,从而提高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虽然目前关于卵母细胞授精前孵育时间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关于最佳的孵育时间却较为宽泛且观点并不一致。
而我国专家共识的意见是:鉴于各中心促排卵方案、扳机时间、取卵时机及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导致成熟卵母细胞(MⅡ)比例有所不同或卵母细胞间胞质成熟度不一致,因此授精时机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后合理安排时间节点。建议根据取卵后COCs的状态选择个体化的孵育时间,正常情况下建议在扳机后38~40h内完成授精。此外,还有一种短时受精的方式,是将精卵共孵育的时间由过夜受精缩短至1~6h的一种技术。目前并没有更充分的证据表明过夜受精与短时受精在活产率方面存在差异,因为二者均可作为作为常规方式。在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发生后,是否应该行补救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还没有明确定论。但补救ICSI确实可以增加受精的卵母细胞,并发育成胚胎,提升受精率。但早起补救ICSI(E-RICSI)的效果明显优于晚期补救ICSI(L-RICSI),对于已实施L-RICSI的周期,可以考虑将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再行复苏周期移植。目前,仍然以第二极体的排出作为早期受精判断的依据,也可结合纺锤体观察进行辅助判断。建议短时受精时精卵共孵育4~5h后再行脱颗粒,当含有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30%~50%时(分母为成熟卵母细胞),应延迟至授精后6h再行观察,若含有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仍<50%,可行补救ICSI。鉴于临床结局与补救推迟的时间呈负相关,建议授精后7h之内完成补救ICSI。对于透明带异常卵母细胞(如蜡样透明带)发现无第二极体排出时即直接行补救ICSI操作。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规体外受精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4,44(3): 219-228. DOI: 10.3760/cma.j.cn101441-20231225-00376.
[2]蒋彦,张旭慧.避免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的方式及利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0,28(11):1395-1397.DOI:10.13404/j.cnki.cjbhh.2020.11.031.
[3]曹明雅,赵志明,阎雪,等.常规体外受精中受精障碍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3):309-314.
[4]刘芳,赵杰,陈秀娟.不孕类型和不孕年限与常规体外受精结局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22):91-94.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