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私处「异常出血」?千万别大意了……或是癌症危险信号!

2025/03/13 admin 2266

很多女性可能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妇科相关的疾病,生活中的许多因素,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都可能对女性的健康构成威胁。


其中,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当发现私处出现“异常出血”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需要及时就医排查,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识别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异常阴道出血


这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出血。


任何绝经后发生的阴道出血都应立即就医检查,不要因为出血停止就放松警惕。


除了出血,还可能出现血性白带、白带颜色、气味、质地发生改变等。



(2)阴道分泌物异常

阴道分泌物增多,超出平时的量,分泌物可能表现为淡红色、褐色、黄色或混有血液。

可带有腥臭味,质地稀薄或黏稠,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

(3)局部疼痛

患者可能感到下腹部或盆腔区隐隐作痛,有坠胀感。

这种疼痛可能持续存在,也可能间歇性发作。有时疼痛会放射至腰骶部,容易被误认为是腰痛。

(4)邻近器官受累症状

泌尿系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

消化系统。包括便秘、腹泻、排便困难等;

直肠刺激症状。表现为里急后重

(5)腹部或盆腔肿块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在下腹部或盆腔区域触摸到肿块或肿胀感。这通常是肿瘤体积较大时的表现,提示病情可能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部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触及腹部或骨盆区域的肿块或肿胀。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子宫内膜癌,但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评估和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确诊方法



(1)子宫内膜活检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EC)的金标准。

子宫内膜活检最初用于不孕患者的常规检查,后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创伤性小、无需麻醉、可在门诊操作等优点,用于EC的诊断。

当前多采用诊断性刮宫术(D&C)、Pipelle采样和带有靶向活检的宫腔镜检查。D&C操作简单,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但由于盲视操作,获取组织标本时易遗漏病灶,假阴性率很高。

此外,D&C为有创性检查,疼痛剧烈,操作不慎易引起出血、感染、粘连、穿孔等并发症。

Pipelle活检术应用广泛,与D&C相比,Pipelle手术费用和风险更低,可在门诊使用,无需宫颈扩张,患者疼痛负荷小。但局限性在于Pipelle只能对一小部分子宫内膜表面进行取样,并且可能会破坏子宫内膜从而影响超声检查结果,还可能受到宫颈狭窄、盆腔器官脱垂和子宫内膜萎缩的限制。

(2)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首次报道于1955年,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但由于巴氏涂片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阻碍了ECT在诊断方面的应用。随着子宫内膜细胞采集方式的改进和液基薄层细胞学(LBC)制片技术的应用,使得ECT进一步发展。

LBC能清除血液和黏液,均匀制片,筛选区域更小,应用LBC诊断EC的敏感性优于直接涂片技术。LBC使用“TYS算法”检测EC的临床能力与子宫内膜抽吸活检几乎相同,而其另一优点是即使长期保存后,标本中的DNA质量也可很好地保留。

ECT是适用于子宫内膜疾病诊断的有效方法,但样本标准仍待明确。Nimura等提出非绝经患者子宫内膜LBC的样本标准为细胞簇≥10个,子宫内膜细胞≥30个/簇,绝经后患者标准为≥5个细胞簇,可作为样本标准。

研究证明,宫颈细胞学或pipelle活检材料的基因突变分析,可将EC诊断灵敏度从传统病理组织学的79%提高至96%,但即使是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也有促癌基因突变,因此ECT要成为独立诊断EC的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3)超声

经阴道超声(TVS)因检查方便、经济、无创、重复性强已经成为众多妇科疾病首选检查方法。

有研究表明,TVS≤4mm的子宫内膜回声能可靠地排除EC,且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很高。然而,部分女性由于肌瘤、腺肌症等解剖学原因无法准确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单独应用TVS诊断EC存在一定局限性。

(4)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较清晰地显示EC病灶大小、范围、肌层浸润深度及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助于肿瘤的识别和分期,目前广泛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

MRI检查在术前了解子宫肌层病变和盆腔情况,确定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上十分必要。

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病变,清晰显示微小肿瘤,且鉴别肌层浸润的能力强,避免因病变或其他因素使子宫肌层变薄引起的EC过度分期。DCE-MRI将判断肌层浸润的准确度提高到85%~91%。

(5)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前尚没有已知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用于EC的诊断和随访。

血清中糖类抗原CA125被认为有助于监测临床治疗效果,人附睾蛋白(HE4)水平升高也有助于EC的诊断。但CA125和HE4缺乏肿瘤特异性,因此没有成为EC的诊断标志物。


预防与筛查



预防与筛查是应对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并提高治愈率。

首先,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和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对于更年期女性,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激素替代疗法,避免长期高剂量雌激素的摄入。

其次,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筛查也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重要环节。妇科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的异常变化,早期发现病变。建议女性在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盆腔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女性,如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增加筛查频率,以便尽早发现并处理问题。此外,了解和识别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图片

END

参考文献:

[1]王凤茹,马静文,韩淑霞.子宫内膜癌筛查技术与进展[J].宁夏医学杂志,2024,46(08):725-728.DOI:10.13621/j.1001-5949.2024.08.0725.

[2]曹瑾瑾,李佳,李奇灵,等.子宫内膜癌筛查策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39(11):1062-1065.DOI:10.19538/j.fk2023110102.

[3]郑飞,王丹丹,杨清.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2,31(10):792-794.DOI:10.13283/j.cnki.xdfckjz.2022.10.013.

[4]沈晓瑜,贾岳,杨志芹,等.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趋势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南预防医学,2022,48(09):1079-1081+1086.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