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腹疼痛,当心是胆囊发出的“求救信号”!这项检查可明确……
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称之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可以占到70%以上。但在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与腹痛相关的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痛,其发作常与油腻饮食、高蛋白饮食有关。
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胆绞痛,系由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诱发胆囊、胆道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痉挛收缩而引起的绞痛,常在饱食或油腻饮食后发作。
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如嵌顿结石因体位变动或解痉等药物解除梗阻,则绞痛即可缓解。
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胆囊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
超声下胆囊中的结石会产生阴影,并且可以在胆囊中移动,操作者在患者变换体位时可以清楚看见。还可以查看结石是否嵌顿在胆囊颈部或结石是否在肝外胆管,并可以估计胆囊大小,胆囊壁增厚、 判断胆囊周围是否有积液或水肿。
如临床高度怀疑胆囊结石而腹部超声检查阴性者,建议行MRI、内镜超声或CT检查。
内镜超声对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未发现的胆囊微小结石有较高的检出率。有研究报道,常规腹部超声检查阴性的胆绞痛患者再行内镜超声检查,52.4%可发现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患者嗳气、腹胀、脂肪餐不耐受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常见。对有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宜补充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的消化酶类药物。
对于胆绞痛急性发作患者,国内临床上常用解痉药缓解胆绞痛症状,国外推荐选择NSAID、镇痛剂缓解症状,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临床研究。
不治疗胆囊结石,结石本身通常不会消失,胆囊结石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如出现以下表现,则需考虑外科治疗:
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mm及以上或胆囊壁局部增厚或不规则疑似胆囊癌者;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
另外,胆囊结石的发病与饮食及有关。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提倡定量、定时的规律饮食方式,让胆囊可以定时排出胆汁,以免胆囊内胆汁淤积。
我国胆囊结石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油腻饮食、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和胆囊结石家族史等。
可能的保护因素包括增加运动、高纤维饮食、多吃水果、多吃坚果、素食和饮咖啡等,但目前仍存有争议。
1.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特别是定时吃早餐。
2.调整饮食结构:
选择高纤维食物,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可以改变胆汁中的成分,减少胆固醇含量,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3.规律作息习惯:
胆汁的排泄和分泌受到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容易引起内分泌结构的紊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诱发胆囊结石的形成。
4.保持理想体重:
肥胖是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肥胖可以导致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正确减重可以有效减少体内胆固醇含量,减少胆固醇性结石的发生,也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5.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维持胆囊的收缩力。长期坐、卧会使胆囊收缩力减弱,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不利于胆汁排出,容易形成结石。
参考文献: [1]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2018年)[J]. 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2):73-79.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21, 59(11): 881-886. DOI: 10.3760/cma.j.cn112139-20210811-00373.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10):839-848.DOI:10.3969/j.issn.1671-038X.2024.10.01.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