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顺利闭幕,这5大关键词事关医疗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在大会发言中建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努力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王俊建议,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顶层谋划。同时他提出“结对帮扶,医保支持”。按照双方自愿、空间毗邻、中西部优先等原则,每家三甲医院与1至3家县级医院结对帮扶,并将其作为三甲医院医务人员派驻锻炼的基地,为每个县域医共体提供稳定、高水平的技术后盾。
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在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韩琳建议以医联(共)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能力。深入推进医联(共)体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建议,设立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专项基金,鼓励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常见病(呼吸道疾病、慢性病等)快速精准检测相关设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精准诊疗能力,不断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01 为推动“大病不出县”,王俊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建设,参与“大病不出县国家级医学中心专项精准帮扶工程”,启动国家标准化胸部微创诊疗中心项目,推动了全国首家国家标准化胸部微创诊疗中心挂牌,切实做到了把本职工作与履职工作相结合、相促进。 02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03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方式,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然而,不少居民仍然习惯直接前往大医院看病,导致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其精准诊疗能力,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满足居民就医需求至关重要,亟待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落实。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食品药品网、中国政府网、中国中医药报
雷海潮: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01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02 目前上海已经开展了医防融合的探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与上海疾控合作建立了IDC(感染病临床体系)与CDC(疾控体系)融合模式,针对慢性乙肝和结核病开展了筛查与管理。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疗队伍能力,方便了百姓就医,还通过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和全程管理,为国家和个人节省了医疗成本。 整理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国家医管中心、青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建议,可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区先行开展“AI全民健康管理”试点,验证模式可行性,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全国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表示,目前医学人工智能存在数据共享程度低、知识利用不足、算力不足以及安全隐患等不足等现状。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医学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建立医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评价机制和评判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鼓励公立医院与高校、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01 近年来,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引发广泛关注。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在2月发布通知,明确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这从侧面说明AI技术存在安全问题,这也说明AI医疗立法和监管的必要性。AI医疗立法不仅能规范技术应用,还能为医疗智能化转型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明确责任主体、规范数据使用、保障患者权益,降低技术风险,推动其健康发展。 02 在北京部分社区,姚树坤团队已开展试点,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配备无创血糖监测贴片,结合饮食打卡和运动数据,由AI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 03 葛明华院长策划并推动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近两年来,医院开展了248项新技术新项目,Ⅳ级手术等高水平指标实现近100%增长,远程机器人手术等高精尖技术诊疗也在当地开展。
整理自红星新闻、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新网
张伯礼:支持大品种中成药进入医保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嘉兴市委会副主委、嘉兴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张齐建议,提高医保门诊保障水平,统一门诊住院报销待遇。将门诊和住院药品、诊疗项目报销目录进行整合,在3年内逐年提高门诊支付限额和报销比例,直至门诊与住院报销待遇统一,实现“小病在门诊、大病少负担”的全民健康保障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建议,将健康体检中的胃肠镜检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能在早期发现的胃肠癌,有大约三分之二来自体检中发现的异常,刘思德认为,医保支付能够提高风险人群进行胃肠镜检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
01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表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完善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提升中医药的整体水平,促进其在医疗保健、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吴城建议,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增设长期护理专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养老护理。除政府普惠式培训外,尝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护理培训行业。 养老领域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的关注重点,他表示社区医院可扩展医养结合业务,长期跟踪老人的健康状况。社区还可以为居家老人提供餐饮、日间照料等场地,并组织物业开展上门服务。 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面临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全国性的制度框架,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覆盖范围、筹资渠道、参保对象、缴费群体、缴费率以及基金管理等基本要求,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01 继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提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要选择,国家卫健委在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有9成以上老人希望居家养老。 整理自人民政协报、南方都市报、金融时报、民政部网站 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资讯,不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仅作信息分享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予以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