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工资低、身兼数职…400万基层医生的真实境况鲜有人知
当这场疫情肆虐中华大地的时候,无数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从各地集结起来,汇成坚实城墙,为我们遮风挡雨。
大到医务人员付出生命,小到一次拥抱和哭泣,我们为热搜上一桩桩感人事迹热泪盈眶,但我们却忽略了另一批人,400万广大基层的医务人员。
他们处于聚光灯之外,没有大的医院和职称作为头衔加持,缺少外界的关注和支持。
面临着疫情肆虐时防护资源短缺的困境,基层医务人员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社区防控,阻击疫情的蔓延。
他们尽心尽力,只是,这些来自基层医生的声音却鲜有人听。
“我们的一次性防护服已经坚持好几天了,有的地方破了小洞。好在公安同志给我们送了两件大衣,不然,这个大雪天就麻烦了。”
“我的口罩已经坚持5天了,一次性口罩。”
村医们挨家挨户地排查,无死角的逐一走访……基层医生们在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的短缺的情况下,将疑似病例一个一个锁定,再一个一个确认或排除。
一袭白大褂,一把体温枪,一摞登记册,一个药箱,一个医用口罩,也许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无数个不眠之夜,数不清的艰难时刻,对于这场防疫之战而言,基层医生是稳定大后方。
来自他们的声音,应该被所有人听见。
01
人员老化、人才缺乏
“我所见最可怜的县人民医院,靠中央财政拨款盖起了几栋新楼,但整个医院临床系统只有2名副高职称。在基层,人才是最大的问题。”
“乡镇卫生院都严重缺乏医生,很多不具备开处方的医护人员正在为农民看病,开具各种处方。”
由于基层医生在身份、职称、工资、教育上的很多问题并没有规范化,有很多年纪在50~70岁之间的赤脚医生,并没有大众认可的行医资质。
人民不信任,基层难以发展,人才难以引进。
02
职业成就感薄弱
年轻医生临床机会较少,学习的技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年轻医生长期做冷板凳,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技术得不到发挥,工作积极性得到打压。

03
待遇低下
虽然现在对基层医生有了一些政策上的优待,但和综合医院的学术地位以及工作绩效相比,始终存在巨大差距。
这一现象在经济贫困地区尤其明显,在最基层的乡村,一些村医每月拿到手的工资甚至不足1000元。
现有的从业人员都留不住,如何吸引新鲜血液?
04
全科不规范
“这些年来的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大型医院,基层的医疗条件可以说很差了,和诊所没有大的区别,一个全科医生能做的事情有限,加上我国全科医生刚刚起步,没有规范化的东西,一些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该懂那些知识,全科医生的定位在哪里。”
“虽然我国现在开始重视全科医生,让医疗资源下沉,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实现的,谁也不想成为实验的一代。那为什么还有人去基层做全科医生?很多人都是没办法,不去没有工作,出去闯荡市场,有没有勇气,做全科医生还是有个工作,用我的话说就是被逼无奈,没有办法的。”
05
学习培训机会少
专业技能薄弱
在医学理论更新快速、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往往需要更专业的技能和设备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基层医生的技能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基层与县市级医院的业务能力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差距。
06
晋升困难
“休息的时间很少,经常要值夜班,疫情期间几个月没休息,而且部分人似乎是没编制的,得去考。前途似乎也不明朗,听他们的意思,估计一辈子就耗在当前医院了,没什么晋升空间。”
“休息时间少、前途不光明,这大概就是失去的,不过也换来了不错的收入。”
“现在国家真是缺基层医生,但是一方面还各种卡你,刁难你,口腔医师考试考妇科问题你敢信?问你婴幼儿一天需要喂多少毫升奶你们信?问你妇科炎症用什么药你信?真到了医院上面领导压着,工资各种拖欠,奖金绩效各种克扣,福利就不用说了。”
基层医院的基础流量普遍较少,要累计稳定病源和社会认可度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职业晋升所需条件严格,在缺乏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晋升往往更为困难。
那么基层医生如何提高学历呢?
除了成人自考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成人高考等,最常用的就是以下两种方式。
1.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医生工作忙碌,线上教育可以弥补没有时间参与培训的医生完成自我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课程,发表评论,提出问题,跟专家互动,还有大量临床案例可供参考学习。
2.卫生部门支持的教育项目
医学协会、学会、医院、医生,都可将原先申请的线下继教项目搬至线上举行,在线观看指定会议即可获得学分,安全、低成本、收获高。
医会宝致敬所有基层医生,针对基层医生痛点,特别推出基层培训加油站!
大咖讲师精品分享
会议嘉宾精彩回顾
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
各种慢病一站式学习
海量精品课程随你挑选~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
前往医会宝基层培训加油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