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得癌的人,往往都有这5个“特质”,快看看你占了几个?

2025/02/10 admin 270

癌症是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


我国面临的癌症防治形势也十分严峻,城市居民结肠癌、胰腺癌发病率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我国高发癌种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基因遗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事实上,那些不容易得癌的人,往往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五个特质是什么,看看你是否也具备这些特点。


癌症流行病学



癌症是21世纪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癌症占全球死亡患者16.8%,在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中占22.8%。


数据显示,发病率较高的10种癌症约占2022年新发病例数60%、死亡病例数70%。


肺癌位于全世界癌症发病谱首位,占比12.4%,位于第2~5位的分别是乳腺癌(女性)(11.6%)、结直肠癌(9.6%)、前列腺癌(7.3%)和胃癌(4.9%)。


与2020年数据相比,发病率排名前5位癌症种类无变化,其中肺癌发病率超越乳腺癌位居第一。肺癌死亡率同样居世界癌症死亡谱首位,占癌症总死亡病例的18.7%,位于第2~5位的分别是结直肠癌(9.3%)、肝癌(7.8%)、乳腺癌(6.9%)和胃癌(6.8%),与2020年数据相比,死亡率排名前5位的癌症种类不变,其中乳腺癌死亡率超越胃癌位居第4位。



不容易得癌的人,往往都有这5个“特质”



(1)健康生活习惯


饮食结构对癌症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爱吃高脂、高糖、高盐食品的人群,患癌风险比膳食均衡的人高出许多。

现代社会,熬夜成为了很多人的常态。但长期熬夜会扰乱生物钟,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癌风险。比如,夜班工作者被发现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长期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激素失调有关。

规律的作息能够让身体更好地修复受损细胞,减少突变的可能性。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高质量的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


(2)良好的心理状态


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慢性炎症的发生。


  • 学会释放压力:如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自己。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拥有稳定社交圈的人比孤独的人患癌风险更低。


  • 培养兴趣爱好:让自己沉浸在喜欢的事情中,有助于减少焦虑情绪。



(3)远离致癌因素


吸烟是导致癌症的最主要风险因素之一,90%的肺癌都与吸烟相关。


此外,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如肝癌、食管癌、口腔癌等。


(4)定期体检,做好癌症筛查


癌症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很多已经是中晚期。因此,那些不容易得癌的人,往往都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做到早筛早治。


(5)良好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癌细胞的第一道防线,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患癌。因此,增强免疫力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均可增强免疫力。


癌症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研究表明,40%的癌症患者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罹患癌症。针对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控制癌症危害及其危险因素暴露水平。

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少致癌因素的暴露来降低癌症的发生率。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预防癌症的发生,减少可控的危险因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烟草消费流行,人群对烟草危害认识仍需提高。这将是未来慢性病防控的主要难题。

此外,疫苗接种对降低和感染因素直接相关的癌症(肝癌、宫颈癌等)负担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在个人层面,通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群的知、信、行,以督促居民做好个人健康管理。




(2)二级预防


中国癌症患者存在临床晚期居多,预后不良等显著特点。以胃癌为例,中国胃癌90%属于进展期,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


因此,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癌症、延长生存率的关键。根据相关研究,自2005年中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癌症筛查计划,有效提高了癌症早诊率和生存率。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确诊癌症的患者,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手段,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

另外,心理治疗也是癌症治疗的主要辅助手段,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康复。医护人员通过关心和鼓励患者,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心。

图片

END

参考文献:

[1]曹毛毛,陈万青.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及防控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03):145-149.

[2]田艳涛,康文哲.全球癌症发病情况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药,2021,16(10):1446-1447.

[3]张正,张莉芳,刘彦廷,等.《2022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J/OL].中国医院统计,1-8[2025-02-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254.C.20241209.1646.022.html.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