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升高吃药也降不到「目标值」?其实不难,记住3点就够了!
血脂异常是临床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在我国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低、达标率低,这也是我国心血管疾病(CV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我国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mmol/L≤LDL-C<4.1mmol/L的患者占18.4%,LDL-C ≥ 4.1mmol/L 者占 8.1%。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的基础,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是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也是我国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
目前,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石药物,可抑制胆固醇合成,不仅可以降低血清TC、LDL-C和Apo B水平,还可轻度降低血清TG水平,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础药物。
基于我国人群的特点,我国指南建议血脂异常患者采用中等强度他汀进行治疗,每日剂量的中等强度他汀可以使LDL-C降幅达到25%~50%,常用的药物包括:
阿托伐他汀:10~20mg
瑞舒伐他汀:5~10mg
氟伐他汀:80mg
洛伐他汀:40mg
匹伐他汀:1~4mg
普伐他汀:40mg
辛伐他汀:20~40mg
由于血脂异常尤其是胆固醇升高是ASCVD的核心、致病性危险因素,对于血脂异常的人群,积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适时使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指南建议首选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减少对肝脏和肌肉可能的影响。
另外,对于所有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也要注意定期随访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长期达标。
血脂升高后,服用药物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值吗?其实不一定的。据报道,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LDL‑C目标水平,我国ASCVD及其高危人群的LDL‑C达标率不到30%,这些患者中90%以上接受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
但需要说明的是,达标率与所选用的他汀类药物效价无关。这也说明提高血脂达标率需要突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现状,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降脂治疗已成为大趋势。
(1)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海博麦布 适用情况:单药LDL-C不达标。 理由依据:这两类药物分别影响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可产生良好协同作用。依折麦布,与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用不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海博麦布是我国研发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而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注意事项: 1.≥75岁老年患者中,若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不能达标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风险者,推荐应用依折麦布作为联合用药进行二级预防。 2.对于极高危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水平仍≥1.8mmol/L,建议联用依折麦布,如仍不达标,可考虑加用PCSK9抑制剂。 3.对于超高危患者,如果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水平仍不达标,建议联用依折麦布,如果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后LDL‑C水平仍≥1.4mmol/L,建议加用PCSK9抑制剂;如果预估他汀加用依折麦布不能使患者LDL‑C达标,可以直接启动他汀类药物与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 4.对于LDL‑C水平≥4.9 mmol/L但未确诊ASCVD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以直接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如果LDL‑C水平仍≥2.6mmol/L,可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2)他汀类药物+PCSK9单抗 适用情况:单药LDL-C不达标。 理由依据:PCSK9抑制剂通过减少LDLR降解、增加LDLR数量而增加血浆LDL清除,在降脂机制上与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互补协同。研究结果显示,在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基础上联用依洛尤单抗或阿利西尤单抗均可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MACE相对风险,总体安全及耐受性良好,且心血管获益证据充分。 注意事项: (3)他汀类药物+高纯度IPE 4g/d 适用情况:LDL-C达标、TG 2.3~5.7mmol/L。 理由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已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基本达标但TG轻中度升高的ASCVD患者或合并至少1项ASCVD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联合高纯度IPE 4g/d可进一步显著降低MACE相对风险。 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对于妊娠的血脂管理重点是筛查,药物选择非常有限,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通常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PCSK9抑制剂也没有证据。 (2)儿童及青少年 对于儿童血脂异常,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和饮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