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绒毛膜下血肿」,可能与这6个因素有关!该如何诊治?一文总结

2024/08/28 admin 357

绒毛膜下血肿(SCH),是指绒毛膜和底蜕膜之间分离引起出血,血液积聚在绒毛膜和底蜕膜之间形成的血肿,主要发生在妊娠早、中期。


SCH在产科人群中发生率为0.46%~39.5%,其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差异主要与SCH的定义、诊断、研究人群以及超声检查的路径和分辨率等有关。






SCH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无单一因素能解释所有SC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根据临床数据总结,SCH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龄


在不同年龄群体中SCH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孕妇发生血肿的概率要高于低龄人群,这提示母体高龄是发生SCH的高危因素。


2. 辅助生殖


研究发现,体外受精(IVF孕妇的SCH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者,SCH在IVF患者妊娠早期很常见。


在IVF妊娠中SCH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与胚胎学因素-囊胚滋养层分化等级程度有关,滋养外胚层分化等级程度较低时 IVF妊娠中SCH发生的几率增加。


3. 凝血功能异常


国外研究报道了三例与母体血栓形成相关的SCH,其中两位患者为蛋白S缺乏症,另一位患者是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C677T突变的纯合子。


由此分析可得,母体血液的高凝状态会引起SCH,其原因可能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于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蜕膜血管内皮受损导致绒毛膜下间隙出现闭塞静脉,血液无法流出,加之绒毛膜下血流形成漩涡以及绒毛膜下纤维蛋白的聚集,最终导致血液积滞于绒毛膜下腔内形成血肿。


4. 免疫因素


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抗核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可能是SCH的病因,自身抗体会增加血小板聚集的倾向,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炎,形成SCH。


研究发现,绒毛膜下血肿的发生与发展Th1/Th2因子失衡有关:当母体发生免疫调节机制紊乱,Th1/Th2平衡机制向Th1偏移,INF-γ可诱导蜕膜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酶原酶,损伤蜕膜内皮细胞,致使蜕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流淤积从而形成血肿。


5. 阴道微生态异常


妊娠早期患有SCH的孕妇在孕中期显示阴道菌群发生变化,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及加德纳菌明显增多,乳酸杆菌明显减少。


阴道菌群改变导致阴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炎症的发生。由此推测,阴道微生态异常可能与SCH相关。


6. 物理、化学因素 


吸烟是高血压病的病因,吸烟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概率明显大于不吸烟孕妇。绒毛膜下血肿目前认为是胎盘边缘静脉撕裂引起的低压出血所致,吸烟对于血管的损伤不容忽视。


外伤也是导致绒毛膜下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外伤导致子宫突然拉升或收缩,绒毛膜与底蜕膜之间错 位分离,血液积聚形成血肿。


此外,根据报道,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以及溶栓药物的使用也与SCH关系密切。






SCH如何诊治?





1. 诊断


目前临床中诊断及监测SCH的首选方法为超声检查,超声表现为宫腔内、子宫壁与妊娠囊间的新月形、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但超声诊断绒毛膜下血肿有一定的漏诊率,原因:

a. 急性期出血回声往往与邻近胎盘组织相似;

b. 胎盘增厚、回声不均匀,表现不典型;

c. 亚急性期血液往往会从胎盘边缘经宫颈排出。


对于不能明确宫内血肿位置、大小的患者,可行MRI检查。尤其对于巨大绒毛膜下血肿或宫内血肿伴羊水过少的患者,超声声像图质量受到严重干扰,导致超声检查灵敏度较低。目前认为MRI对妊娠无不良影响,MRI对超声诊断宫内血肿的补充诊断率为38.9%。


SCH可发生在妊娠的各个阶段,但通常在妊娠12周内行超声检查时发现。


部分患者由于先兆流产症状(腹痛、 阴道流血)就诊行彩超检查发现,也有患者并无阴道流血及腹痛不适,仅在常规产检超声检查中发现血肿。



国内外常用两种方法来划分血肿严重程度,血肿/孕囊面积比例法和体积比例法:


a. 血肿/孕囊面积比例法:<1/3属于轻度,1/3~ 1/2 为中度,>2/3 属于重度。


b. 血肿/孕囊体积比例法:<10%,11%~25%,26%~50%,>50%共四个等级。


2. 治疗


目前,SCH的治疗缺乏循证医学数据,尚无相关指南共识。


就临床经验而言,对于没有合并先兆流产的微小SCH患者,流产率不高,应给予临床观察或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多可自行吸收。


对于中至大型的SCH患者,临床上以抑制宫缩,缓解症状,促进血肿吸收为治疗目的,常用药物有孕激素、宫缩抑制剂(硫酸镁、盐酸利托君、阿托西班、间苯三酚)、α-硫辛酸、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和免疫球蛋白等。


孕激素能够促进母体及母胎界面Th2/Th1恢复平衡,如地屈孕酮、黄体酮等。


一项研究分别给予早期先兆流产合绒毛膜下血肿患者:


  • 对照组:地屈孕酮片,口服,10mg/次,每日2 次,连服2周;

  •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化瘀安胎方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SCH面积均明显缩小,SCH面积/孕囊面积及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 β-HCG、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α-硫辛酸是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纠正先兆流产合并SCH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促进血肿的吸收,提高妊娠成功率,可通过阴道给药或者口服用药。


SCH的发生与母体免疫紊乱及血液高凝状态关系密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能够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虽有研究表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肿逐渐减小,最终消失;但也有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导致SCH的报道:该孕妇因心房颤动和二尖瓣狭窄长期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最大剂量达80mg/次,2次/日,于妊娠18周时B超发现持续性大面积SCH,血肿最大面积达20cm×20cm×17cm。


因此,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应密切超声监测胎儿胎盘情况及母体各项凝血指标,如抗凝血因子Xa、血栓弹力图等。


此外,对于持续阴道出血的患者使用氨甲环酸止血并检测其感染指标,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终止妊娠


先兆流产伴SCH的患者,建议给予相应保胎治疗并密切监测感染指标及血肿变化情况。


若出现明显感染或血肿无减小且呈进行性增大,建议尽早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