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后又「复发」,这些因素考虑到了吗?

2025/01/08 admin 205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研究指出多达 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结肠镜检查中对息肉的切除可以减少结直肠癌(CRC)总病死率。

临床上内镜下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结肠息肉手术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势。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结肠息肉切除后仍有较大可能发生复发。

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1. 息肉的大小、数量

一项随访五年的研究发现,腺瘤数目>3个、直径≥1.0cm及绒毛状或绒毛管状腺瘤的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数目≤2个、直径<1.0cm及管状腺瘤的患者;而且腺瘤直径越大、数目越多恶变率也越高。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线结肠镜检查时息肉≥10 mm是结肠镜检查后腺瘤性息肉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数量是内镜术后息肉复发的有效预测因素。每增加一个息肉,复发的风险提高1.19倍;每增加一个腺瘤,复发的风险提高1.17倍。

2. 息肉切除方法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的常用技术如下:

①常用于切除小息肉(<5mm)的冷钳切除术(CFP)操作简单方便,但切除后出血导致视野受限,息肉不完全切除风险较大。
②热钳切除(HFP)术后由于通电后标本留取困难及标本展平不良,不利于评估病理残留切缘。
③氩离子凝固术临床上较少应用,与其他切除技术同时应用可减少息肉切除后残留组织从而减少复发。
④冷圈套器切除术(CSP),当切除息肉过大,创面出血可能掩盖未完全切除的息肉组织。
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较大的息肉一次性完全切除效果欠佳,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更倾向用于大的侧向发育的息肉组织。
相关研究表明,应用标准 EMR治疗大结肠息肉术后局部复发的发生率较高;局部息肉的复发可通过常规的 ESD或有热消融效果的 EMR来减少。

在比较治疗 4~6 mm的息肉切除后复发事件的研究中,与 CFP相比,HSP可能有较低复发的风险。

3. 组织病理学阳性边缘

一项回顾分析 CSP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中显示,阳性边缘是唯一与局部复发率显著相关的因素。
另有其他研究也显示出在复发组的水平切缘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4. 息肉位置

有研究者在晚期右半结肠癌中观察到更具侵略性的生物学行为,在息肉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并且这个位置与较低的总生存率相关。

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所有结肠节段,在监测结肠镜检查时同一位置有显著复发风险,这种风险在远端结肠中约高出 4倍,其次是近端结肠。其他研究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右侧结肠息肉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5. 病理类型

晚期腺瘤性息肉,通常定义为大小≥10 mm,伴有高级别异型增生(HGD)和/或有绒毛成分。

研究表明病理类型为 HGD被确定为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基线结肠镜检查期间为 HGD的患者中,随访结肠镜检查时的复发是常见的。

6. 肠道菌群改变

研究发现,正常人的肠道菌群结构与肠腺瘤患者差异显著,肠道菌群失调可促进肠腺瘤的发生及复发。

其机制可能为菌群结构失调增加了肠黏膜的炎性反应,及部分肠内细菌的代谢产物对肠黏膜有毒性作用,引起肠黏膜上皮受损,致其瘤变。

7. 其他

相关研究发现,年龄、吸烟、代谢因素、内脏肥胖等相关因素,也可增加风险。

总结: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影响因素众多,息肉大小、直径、位置、病理类型,以及其他因素均可增加风险。临床实践中应积极采取预防策略,降低胃肠道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